南宁人大代表把脉地摊经济 让烟火气与文明风同行

地摊创业故事 67℃
每当夕阳西沉、华灯初上,南宁市良庆区五象大道五象岭临时便民市场的摊位前人群熙熙攘攘,100多个临时摊位沿着人行道一字排开,主要经营时令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这是南宁市首个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为地摊商贩设置的临时马路市场。一个个设立有序、环境整洁的摊点,在便民利民中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这背后凝聚着南宁市人大代表和各级部门的辛勤汗水,他们疏堵结合,实行一街一策,监督、支持、护航“地摊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五象大道便民摊点,整洁有序。冯肖慧摄人大建议 让“烟火气”与“文明风”同行去年以来,“地摊经济”在缓解就业压力、刺激市民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治理问题。如何更好地支持小摊、小店活下来、火起来,实现小摊、小店发展与城市管理共赢?麻振等南宁市人大代表在各个城区多次走访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摊经济”的经营管理秩序落实得不够到位,合理布局的规范区域也不够好。通过调研,麻振等代表摸准目前“地摊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规范管理出现了新的乱象。例如,许多第三方管理的“地摊经济”区,重收费轻管理,缺乏保洁和管理人员,导致食品安全、保洁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同时,摊主忽视对周边交通秩序、市容秩序的自我维护,滋生了油烟、扰民、堵塞交通等现象。二是在布局方面,一些城区的“地摊经济”和周边实体经济产生了供需矛盾,但一些布局不太理想的“地摊经济”区,人流量和经营者又比较少,需要一个比较专业的部门加以指导。人民群众关心的堵点痛点难点,就是人大代表履职关注的重点。为此,麻振等3位人大代表在南宁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联名提交《关于规范“地摊经济”的建议》,呼吁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健全政策措施,“对地摊经济要放得开、管得住,也能够活下来。”同时,规范地摊经济的准入许可制度,加强日常管理。“文明风”和“烟火气”同行,才是城市最好的街头风景。城管大队进行日常巡逻。冯肖慧摄部门行动多措并举,规范“地摊经济”发展为加快推进地摊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南宁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结合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实地考察、制定措施。2023年5月《南宁市服务和规范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出台,“我们实行‘四允许、三不’措施,落实‘八项’保障机制,在不占用消防通道和盲道、不侵害他人权益、不影响交通秩序,确保安全和环境卫生整洁前提下,给地摊经济‘松绑’,实施审慎包容监管,保障民生、促进就业,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良庆区城管监察大队大沙田中队中队长叶蔚介绍。截至目前,全市设置临时摊点229处,可最大容纳摊位数约18217个,解决就业人数2.7万余人。此外,推行临时摊点信息化管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结合南宁市临时摊点经营情况,研究搭建全市临时摊点精细化服务管理平台,并依托平台建立临时摊点数据库、智能监管体系、专项考评体系,通过“定人、定点、定时段、定业态”的模式,实现临时摊点在线申请、资格审批、合理分配、综合管理、执法监督等多项服务,建立摊主备案制度,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麻振说:“如今地摊经济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了,经营者凭借身份证或健康证就可以进行。”顾客正在挑选水果。冯肖慧摄市民点赞摆摊“新姿势”,经营更安心8月4日17时许,正值下班高峰期,南宁市五象大道上车流不息,骑车下班的市民不时经过路边的临时便民摊点。这个位于南宁市五象大道的便民摊点已开设近3年,见证了城市小摊的“活”与“火”。这是良庆区通过“引摊入市,规范经营”的方式,统筹规划、综合管理、柔性执法,推动便民摊点管理逐渐规范,走出的一条地摊经济规范发展的新路子。此外,该市场实行统一规范化运营,包括统一划定经营摊位区域、统一经营时间、统一货架、统一价格牌,统一遮阳棚,实行编号管理。摊位形象好了,顾客自然也就多了。“来五象大道便民摊点摆摊前,我是在路边骑三轮车摆卖的,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被抓、被罚。去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这里摆摊,现在生意还不错,有了固定摊位,生意越来越好,顾客买起来也更放心,收入也增加了。”摊主李华山介绍,其目前经营一个摊位,主要卖一些时令水果,每天只需交15元的垃圾清运费,“很划算”。在附近工作的快递员高焰特地前来购买水果。他说:“我经常到这个便民摊点购买蔬菜和水果,价格便宜,不会缺斤少两,路过来买也很方便。”在便民摊点,不时看到戴着红袖章的管理员在巡查。管理员吴建权介绍,该便民摊点共有130个摊位,主要经营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管理员每天对摊位进行巡查,要求经营户把车辆停放在指定位置,疏导交通及卫生管理,并严查经营户秤盘确保足斤足两。此外,还设置了帮扶摊位,优先考虑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等。小摊点折射大民生。“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人大代表的提议,持续优化地摊经济服务模式,进一步保障民生、促进就业,释放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叶蔚表示。(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