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 看振兴贵州乡村特色产业唱响土味歌

地摊创业故事 54℃
10月9日,100余名全国各地刺梨经销商和全省刺梨种植大户代表齐聚贵定县山王果5G智慧工厂参加“十全十美·庆丰收”活动,庆祝贵州刺梨丰收。作为刺梨行业的“领军者”,山王果把“好产品”转化为“好品质”,把“好品质”转化为“好品牌”的产业故事,见证了贵州刺梨等“土特产”不断做精做优的非凡历程。以刺梨为例,贵州各地主产区正奋力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刺梨产业全链条升级。如何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贵州各地正在鲜活的实践中不断丰富着答案。立足优势资源“趁着冬季游客不多,提升民宿环境,为打造一个更优越的硬件设施。”立春将至,在安顺经开区幺铺镇羊场村,民宿老板刘松说,每年7、8月份是旅游旺季,所有房间提前就会被订空。眼下,像刘松这样忙碌的民宿老板,在羊场村成为常态。羊场村过去却饱受水患困扰,2016年以前是典型的以种水稻为主的传统种植村,一遇下雨就水淹稻田颗粒无收。2016年,安顺经开区引进龙业龙头企业建设山水田园综合体十里荷廊,包括羊场村在内的周边7个村寨因此受益。村民们纷纷开办民宿和农家乐,刘松就是其中之一。依托山水风光,目前,羊场村共有民宿30多家、餐馆10余家,成为无数游客赶来重温“美丽乡愁”的“诗和远方”。行走处处皆景凭借紧挨城区的优势,一个个“羊场村”乡村游热度持续升温,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的同时,带动大批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近距离、短周期、慢节奏的乡村游成为城市周边游人气最旺的选择。眼下,高坡花海、红岩峡谷、露营基地、云顶草场等景区景点吸引着各地游客打卡,花溪区高坡乡扰绕村民宿入住率逐步提升。美景变“钱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贵州各地涌现出一批示范和样板。“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贵州各地做好“土”字文章,用好乡土优势资源,依托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乡村成为无数城里人奔赴的“诗与远方”。找准产业路子“衣服、头饰和手工包都有,喜欢的家人们可以私信我下单……”来到个体工商户陈小车开在坎边村的门店,她正在网络直播,熟练地向上万粉丝们介绍着店内种类繁多、花色多样的布依族服饰。见证着坎边村布依族服饰的走红,在坎边村从事多年销售生意的陈小车感触颇深。推着板车在周边乡镇摆地摊起家,摆摊7、8年后,2018年在坎边村开起一家门店,逐步打响了名气,“布依族服饰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各地慕名而来的客商联系我买衣服,望谟县城、兴义等地的都有,好的年份一年销售额20多万。”坎边村个体工商户陈小车正在网络直播“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小小一根绣针,绘就一个个“陈小车”的致富增收“锦绣图”,成为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渠道。初步测算,全镇民族服装产业年产值近百万元。望谟县民族服装制作这一传统产业,近些年风生水起。在边饶镇,当地做足“指尖文章”,从布到衣的民族服装产业初具雏形。边饶镇坎边村党支部书记张安秀介绍,镇政府驻地边饶村,仅自发开设的服装加工店就有近十家,其中包括专门加工土布、绣花布的家庭工厂,每逢赶乡场,售卖布衣服饰的摊位多达40余个。挖掘乡土传统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贵州各地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乡村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释放乘数效应秋风送爽,猕猴桃线上销售火爆。在余庆县松烟镇友礼村村民殷良勇的猕猴桃种植园,一场直播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镜头前,主播卖力介绍;主播身后,猕猴桃园里沉甸甸的猕猴桃挂满枝头。“以前跑到集市零售,现在家门口就能通过直播把猕猴桃卖出去。”殷良勇介绍,来自余庆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果园帮忙直播,网上有订单就直接发货,也有老板直接到基地购买,再也不愁销路了。做好土特产文字,联农带农,助农增收。余庆供销系统利用线上销售平台优势,通过抖音、余庆特产商城、一码贵州等多平台进行销售,并发挥电商优势,以直播带动线上、线下销售的模式将猕猴桃销售到全国各地,让优质的猕猴桃出村进城。主播身后,猕猴桃园里沉甸甸的猕猴桃挂满枝头如今,贵州正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出实招支持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为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搭建起好平台。在镇宁自治县,蜂糖李是当地的明星产品。在六马镇双许村,返乡创业“新农人”杨泽顺创办的贵州六马蜂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逐渐小有名气,带动许多农户增收致富。在农技人员指导下,杨泽顺一改村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果树粗放种植管理模式,一方面,他不仅精心打造示范园,还成为义务技术指导员,推广现代果园管理技术;另一方面,从事多年房地产营销策划的他,把经验用在蜂糖李营销上,销路越来越好,预计年产值上百万元。“土特产”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让这一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贵州各地走上产业融合、延链补链的集合发展之路,用好“土特产”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淳编辑 刘绍波二审 刘悦三审 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