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地摊江湖

地摊创业故事 38℃

  【编者按】

  最近几年,兼具烟火气与文艺范的市集持续流行,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成了城市文旅消费的重要场景。近日,首批“好客山东”文旅市集名单公布,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从各市推荐的103个市集中择优确定41个入选,打响“好客山东”文旅市集品牌。文旅市集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年轻人灵活就业、创业谋生提供了新途径。年轻人纷纷涌入市集,不仅在城市漫游中爱上“赶集”,还爱上了花式“摆摊”,他们将爱好变现,在热爱里边玩边赚钱。近日,新黄河记者采访了多位年轻摊主,倾听他们对生活工作的态度和心声。

“我习惯了人生的‘困难模式’,总要想办法自食其力”

  曾求职3000余家未果“瓷娃娃”小伙将爱好变生计

  6岁到16岁这10年,牛传磊每年都会经历骨折。上学时,每个学年他都有一半的时间躺在病床上。牛传磊患有成骨不全症,这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骨病,骨骼脆弱“易碎”,人们常常称这种病的患者为“瓷娃娃”。

  青少年时期的病痛影响了求学之路,牛传磊在努力追赶后考取了一所专科院校。毕业后,牛传磊求职了3000余家企业都被婉拒,但依然没有被生活打败。他将自己爱好的动漫周边徽章摆到市集上,在熟悉的领域里找到了谋生手段,用坚强和乐观面对生活:“我习惯了人生的‘困难模式’,总要想办法自食其力。”

  “困难模式”开局

  熙熙攘攘的文创市集上,牛传磊瘦小的身影被隐藏在摊位里,桌面上的金属徽章反射着商场的灯光,让这个不起眼的小摊不再黯淡。牛传磊身材瘦小,样貌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一些,他坐在摊位后面时与常人无异,热情伶俐地招呼着来往顾客。只有依赖拐杖站起来时,人们才能看到他异于常人的双腿。

  从记事起,牛传磊就体会到自己的生活是“困难模式”。“6岁之前我跟普通小孩是一样的。”第一次发病,牛传磊只是摔了一跤,却导致左腿股骨骨折,“骨折特别疼,做手术更疼。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发病的时候,做骨折牵引的那个房间是什么样子,记得当时我喊得有多大声。”之后10年里,牛传磊每年都会因为大大小小的磕碰而骨折,双腿因治疗留下的牵引洞已经发白,但他清楚记得骨头被钻孔的感受,“把腿打开,往里面打钢钉。我的骨质太差,发病频繁,后来医生就建议我不要经常做手术。”为减少手术损伤,牛传磊开始接受中医治疗,接骨、捆绑、贴药,大多时候,他都自己一个人面对治疗过程,“医生用手法把骨头推拉复位,很痛苦。我妈不忍心看,每次都跑出去哭。”

  因为生病,牛传磊比同龄人晚了3年入学。唯一幸运的是,老师和同学对他非常关照,“小学的时候,我每年都有大概半个学年上不了课,老师会到家里帮我补习功课。”中学时期,牛传磊的病情逐渐稳定,在磕磕绊绊中读完了初中和高中,在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之后,他考取了天津职业大学的法律专业。儿时关于病痛的记忆久远又深刻,牛传磊觉得自己比大多数病友幸运。“我只承受了身体上的痛,对于‘残疾人’这个身份的心情并不沉重。大概是因为身边的人营造了特别温暖的环境,生病治疗的那些日子,跟我遇到的其他经历没什么区别。”他笑着说,自己的心理素质很强,忍痛能力、防御能力和抗打击能力比普通人都要高。

  求职被拒3000次

  2019年,牛传磊从天津职业大学毕业,跟很多普通应届生一样,他决定找工作。投简历、招聘软件、熟人介绍、内推……牛传磊尝试了各种途径,然而整整8个月,没有一家公司愿意聘用他。

  “在招聘软件上,我跟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聊过,差不多有3000家,线下面试了也快100家。”也有熟人帮忙介绍工作和内推,但每次都会在期待中不了了之。牛传磊明白企业的顾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屡试屡败的面试经历还是让他有些受挫。“以前上学的时候就感受过,招生老师看到我的身体情况会本能地迟疑,害怕我会在上学期间出现意外。”

  找工作的8个月里,牛传磊多次感受到这种“迟疑”。“跟面试官对视的第一眼,就知道可能又不行了。”有一次,他好不容易获得了第二轮面试的机会,老板看到他之后,问了一个哭笑不得的问题:“如果我拒绝了你,你会不会想不开?”牛传磊很无奈,再三保证不会发生任何危险的事情,最终落寞离开。

  挫败感像一把钝刀,对于一个习惯了“困难模式”的残缺青年来说,依然不容易消解。独处发呆成了纾解痛苦的出口,公园、广场、街边石凳,都见过牛传磊的失意时刻。牛传磊找工作最积极的时候,曾一上午面试3家公司,结束后,他坐在广场附近的公交站,看着来往的车流放空自己,一坐就是6个小时。“当时真的不想回家了,觉得太难了,为什么这么难。”牛传磊一家靠经营冷鲜肉店为生,找工作受挫后,母亲劝他先缓一缓,平日里可以帮忙照看家里的店面。

  爱好带来勇气和自立

  2020年11月,在家人的鼓励下,牛传磊开始在济南一家社区的商场摆摊,也终于在那个冬天靠自己赚取了第一份收入。“最开始卖应季的帽子、围巾,来年春天生意不行了,我也考虑换别的品类。”在其他摊友的建议下,他开始摆卖钛钢项链、装饰徽章等小物件,生意意外不错。

  “最开始卖一些动物徽章、文字徽章,比如熊猫、生肖、祝福文字之类的。”作为资深动漫迷,牛传磊发现动漫IP的周边徽章在圈内十分受欢迎,这些徽章处在官方周边以外的“野生地带”,于是,小摊选品逐渐向兴趣靠拢。“像日漫‘老三番’、宫崎骏这些大IP,市场上的版型特别多,形象也比较同质化,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淘。”

  摆摊3年多,牛传磊结识了许多拥有共同爱好的顾客,也让他收获了非凡的喜悦和成就感。“之前有个从香港来济南旅游的小姐姐,特别喜欢我淘到的一对动漫CP,我们交流了很多。后来聊到我还有一些自己的私藏,她很感兴趣,然后加了联系方式,她第二次找我又买了700多元的徽章。”提到拥有共同爱好的顾客,牛传磊的眼神亮晶晶的。

  除了“大路货”,牛传磊还帮顾客寻找定制徽章。他从摊位上拿出一套《数码宝贝》天女兽的定制徽章举例,兴致勃勃地说:“这套是我的收藏,花了500多元收的,只摆不卖。”他边展示边介绍“圈内”的规矩,定制徽章不能以交易为目的,是粉丝从爱好出发的衍生品。要定制一枚徽章,需要先找画手约稿,然后拿着二次创作的画稿去跟工厂交流,确定徽章的尺寸、材料、工艺等,“比如烤漆、滴胶、珐琅,要不要加珠光,不同工艺价格也不一样。”确定好版型之后,发起者会召集同好“拼车”,拼的人越多,单枚徽章的价格就越低,“所以定制徽章要等很长时间,从约稿、订做到成品,差不多要等4到6个月,慢的话可能要等1年左右。”

  现在,牛传磊每周摆摊的流水能达到1000元左右,“刨去四成左右的成本,每周大概能赚600多元,再加上残疾人补贴,每个月的收入基本能维持我自己的生活。”现实世界没有爽文,牛传磊考虑的依然是生存问题,他还会偶尔跟人聊起找工作的事情,只是不再像以前那样惶恐和焦虑。“有个通过摆摊认识的朋友今年要开一间杂货铺,她愿意让我去帮忙,也想让我在店里卖徽章。我觉得挺好的,会越来越好。”牛传磊充满期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李睿)“虽然是副业,但还是想去用心对待,争取做到自己的百分之百”新中式风吹到了文玩界女生卖手串13天收入超2万元

  去年开始,频频出圈的“新中式”成为顶流。这股风最先从服装界风靡,逐渐吹到了茶饮、美妆、家居等领域,在烟台女孩张小凡手里,传统单调的手串遇见“新中式”,摇身一变成了时尚单品。今年寒假期间,她带着自己原创设计的“新中式”手串到济南的文旅市集上“练摊”,营业13天流水达到22700余元。卖手串只是副业,张小凡本身是一名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从本科期间开始,热爱国风的她就一直致力于将爱好变现,管理汉服社、接商演、开工作室……再到现在“单兵作战”卖手串、当博主,张小凡的“斜杠”人生很精彩。

  古老手串翻新,击中年轻人的“心巴”

  早前,年轻人中间流行过一阵“盘串”风,雍和宫香灰琉璃、灵隐寺十八籽、法喜寺莲花白菩提等“爆款”刷屏社交网络。张小凡是从去年开始接触文玩手串的,她的摊位陈列总是格外亮眼:水墨桌布、竹编桌垫、字画招牌,小型博古架搭建起一方古风十足的小天地,一根长长的树枝横在摊位上方,挂满了各种材质的手串。

  张小凡今年24岁,是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2023级研究生,已经在课余时间摆摊快一年了。在她看来,相较于传统文玩爱好者注重手串的品质和收藏价值,年轻玩家更注重款式和性价比,“老玩家看籽料材质,喜欢价值感强,值得盘玩的。年轻人不注重这些,所以我的串都是款式好看、设计新颖的。”

  除了装饰作用,手串还提供了某种“情绪价值”,年轻人流行什么,张小凡就在手串上设计相应的元素,因此,她摊位上的顾客总是络绎不绝。“现在祈愿感情的人少了,大家更愿意追求‘事业顺利’‘发财’‘健康’之类的寓意。”平价的树籽植物串上多色玛瑙、孔雀石、水晶、蜜蜡、朱砂、流苏,搭配唐卡“财神之眼”、景泰蓝转运珠、镂空香囊等挂饰,单调的手串摇身一变成了别致精美的饰品。张小凡耐心地向客人介绍她的商品:“银曜石手串爆过单,跟手表搭配起来特别好看;这串橄榄核是竹节款,寓意‘节节高升’,转经筒挂件可以放香丸……”

  能说会道是基础,设计才是核心卖点,张小凡每次摆摊都会带上两大盒散珠,为有需要的顾客现场改款,“灵感一现的时候会马上把新款设计出来,很享受这个过程。”除了手串,她还将网红水豚“卡皮巴拉”、线条小狗雕刻在文玩葫芦上,把猫爪、小熊炭烧在菩提根上,做成各式各样的节日限定款;包装上,她用印有古诗词的贴纸封口,有的搭配一把宣纸团扇,有的放一枚古风书签,提供满满的仪式感。这些设计创新大胆、灵活自由,流行元素与古老文化杂糅在一起,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新中式”审美。

  闲不住的“斜杠青年”

  在接触“盘串”之前,张小凡是国风爱好者,也是一名闲不住的“斜杠青年”。在山东艺术学院读书时,她管理一家汉服社团,“那时候经常组织大家一起跑商演,济南的各大商场都去过。大三的时候,我还在老家烟台开了一家汉服工作室。”不过好景不长,工作室因为各种原因关门了。

  2022年,张小凡备战研究生考试,其间成了“盘串大军”中的一员,“文科专业每天要背很多东西,不停地写字,过程又累又枯燥。”为了让自己平心静气,张小凡买了当时流行的菩提根手串和檀木手串,“没想到一盘就停不下来了,越买越多,入手了各种材质的串。”后来,她不再满足网络热卖的大众款式,开始买散珠和挂饰,自己动手改款,这也成了她考研期间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去年4月,张小凡成功“上岸”,闲不住的她想找份兼职工作赚生活费,“没找到特别感兴趣的,看到自己攒了好多手串和散珠,就想要不拿去摆地摊吧。”大学城里,摆摊的学生不少,这里不需要摊位费,来来往往的年轻人很多。张小凡花30多元买了折叠桌和露营椅,铺上桌布,放上充电灯,一个简易的摊位就搭好了。她有记录的习惯,她将第一天摆摊的v log发在社交网络上,短短一天内收到了近万赞,“虽然第一天摆摊没卖多少钱,但这件事鼓励了我。”

  现在,无论是周末还是小长假,张小凡坚持在济南、青岛的文旅市集上摆摊,她从零起步的社交账号已经累积了7400多个粉丝,每天都会有网友前来询价。“虽然是副业,但还是想去用心对待。我要保持我的热爱,把喜好和审美注入进去,不跟别人攀比,争取做到自己的百分之百。”(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李睿)“热爱冲抵了辛劳,对现在的状态很满意”裸辞摆摊的她在针线翻飞中“钩织”新事业

  不上班怎么养活自己?对于马文艳来说,19岁那年爱上织毛线是她跳出“格子间”的契机。裸辞之后,她从夜市开始摆摊,在针线翻飞中“钩织”出了事业。儿童发饰、玩偶,到手袋、花朵、花束……从事自由职业多年,马文艳精进手艺,将小摊摆到了文创市集,实现了经济独立。不上班的日子里充斥着忙碌和不稳定,但自在随性的生活让她坚定做下去,“一针一线的手工艺品全靠亲力亲为,热爱冲抵了辛劳,我对现在的状态很满意。”

  一针一线,把爱好“玩”成事业

  不久前,与妇女节连休的周末,马文艳亲手钩织的毛线花卖了3400余元,“春暖花开了,游客也越来越多,希望生意越来越好。”在社交平台发完笔记,她的内心被喜悦和成就感填满,每周“开摆”的市集小摊暂时关张。

  铃兰、百合、芍药、牡丹、荷花、向日葵……马文艳的花架上,花朵种类比普通花店还要多。她设计钩织的毛线花配色新颖,可玩性强,即使单价高也有许多手工爱好者买单,“花的品类有上百种,顾客根据喜好和预算搭配,几十元到几百元的花束都有。我现在全职摆摊,平时每个周末的营业额能稳定在3000元左右,基本能实现经济独立。今年过年期间特别火爆,13天营业额达到2万多元。”

  2018年之前,马文艳是一名电商销售,也是一名手工爱好者。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进了“毛线坑”。“当时毛线钩织很小众,刚好有朋友生宝宝,我想亲手做个玩偶送给她,觉得比较有心意。”购买材料包之后,马文艳对着视频教程边学边摸索,花了一天半的时间钩织了一个兔子玩偶。“手工的魅力在于沉浸其中,一针一线钩织的时候完全放空,最后还能诞生作品,特别有成就感。”

  朝九晚五的生活平淡规律,她总在闲暇时间里做一些钩织礼物送给同事和朋友。“做得多,送人也多。大家收到之后都挺喜欢的,鼓励我可以试着卖卖。”2018年春节前,马文艳有了换工作的想法,于是辞职回家休息,“当时想过完年再找工作,趁中间的空档期摆摊过渡一下。”第一次摆摊,马文艳选择了老环联夜市,那天她只准备了一块布当摊位,“当时只会做小玩意儿,把平时做的发饰、挂件带过去卖,心里根本没底。没想到晚上8点多真的开单了,两位顾客买了50块钱的东西。”

  对于马文艳来说,开单是很大的鼓励。从那之后,她白天在家里做钩织,晚上去夜市摆摊,“当时夜市上做手工钩织的摊主只有我一家,没有竞品,营业额每天能有个三五百元。”最初,家人对马文艳的摆摊生意并不支持,经常劝她要找一份正常工作,“父母都希望我能稳定下来,后来才转变态度,默默地帮我剪毛线、粘发夹。”夜市摆摊期间,马文艳遇见了很多跟她一样喜欢手工的顾客,“朋友圈加了很多有共同爱好的客人,慢慢开始接定制单。”

  创意圈粉,拒绝一成不变

  从2020年开始,马文艳将自己的钩织作品以及图解教程发在了社交平台上,引起手工爱好者的关注。2021年,马文艳结婚生子,不再出摊,她将营业重心转移到定制订单上,也有了更多时间尝试新的品类。“当时还是以编织玩偶、编织包为主,直到有一次上网刷到了毛线花,我试着织了几朵。”她将织好的毛线花束发在朋友圈,不少老顾客立马前来询单,“没想到这么受欢迎,也是从那时候开始,逐渐变成主营毛线花了。”

  鲜花难以长久保持鲜艳饱满的状态,毛线花在某种意义上是永生花,不仅永不褪色,甚至还能“创造”现实中没有的花朵。“受欢迎的秘诀是创意和审美,值钱的是手艺和时间。”经过多年投入,马文艳对各种毛线的线料、特征十分熟悉,对织物的颜色、风格、玩法等创意有了更多心得,“钩织不是一门机械的、重复性的手艺,它有创造力,要寻找灵感去制作好看、好玩的东西,才会受欢迎。”

  手作过程虽然复杂,却让马文艳感到充实幸福。因为热爱,她常常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灵感和想法,比如做一些不那么仿真的花,拼色玫瑰,莫兰迪色系的芍药,各种颜色的叶片、花秆,“想象各种可能性,现实中没有,搭配起来却意外好看。比起上班,钩织给我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高的收入,我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接下来的小目标是开一间毛线花‘花店’,做出更多漂亮有趣的钩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