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香出圈!孝昌美食文化亮相央视

地摊创业故事 158℃
5月5日中央电视台CCTV10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家乡至味聚焦孝昌美食文化鲜味四溢的小河三鲜北依大别山,南偎江汉平原的孝昌县,因孝而得名。孝文化穿越历史的烽烟,依然在这片秀美的土地上承袭传唱,不仅影响着一代代的孝昌人,还感染着来到孝昌的外地人,孝昌的女婿臧文根,便是其中之一。之前在一家工厂上班的臧文根,于2020年自主创业摆起了地摊卖炒饭,创业谋生。热心厚道的臧文根,平时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端午节将近,臧文根收到了朋友的消息,邀请他一同去小河镇仙雨砦村参加敬老活动,为此,他还特意学了一道当地名菜——小河三鲜,准备给老人们露一手。在孝昌,多地办有“幸福食堂”,为60岁以上的留守、独居老人提供就餐服务,不仅让老年人吃上舒心饭,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休闲娱乐的场所,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小河三鲜是在孝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河滑鱼滑肉的基础上,加上肉圆子,煲成汤演变而来。孝昌人是吃淡水鱼的行家,极会吃鱼的人被老乡称为“鱼猫子”。滑鱼滑肉和肉圆子是孝昌人,甚至很多孝感人记忆中的年味儿,炸好的滑鱼滑肉和肉圆子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煲成汤,滋味鲜美,唇齿留香。制作小河三鲜的主要食材有新鲜的草鱼和五花肉。在菜市场的鱼摊,臧文根精挑细选了新鲜肥美的草鱼,草鱼的刺相对较少,肉质较为筋道,是制作滑鱼的首选食材。好鱼配好料,好料还得山上瞧。今天草鱼的好搭档,正是在山水环抱中,享受着清风、泉水和阳光的本地黑土猪,臧文根用心选择当日屠宰的新鲜猪肉,肥瘦相间,最适合制作滑肉。带着满满的收获,臧文根来到幸福食堂开始着手制作。黑土猪五花肉改刀,一半切片,一半剁碎。中餐大厨往往一把菜刀走天下,管它是猪是鱼,看我“中国功夫”。草鱼去头,取下鱼肉,鱼肚、鱼骨斩成宽约3厘米的鱼块备用。掌握力度,刀刃刮肉,所过之处,鱼刺毕现。在刮下的鱼蓉中加入清水、鸡蛋、土豆淀粉,快速搅打、注入空气,便形成了既家常又奢侈的鱼蓉胶,孝昌本地称之为“鱼参”。“鱼参”为肉片、鱼块穿上金黄色的外衣。伴着刺啦刺啦的响声,从锅底翻上,这是鱼参受热膨胀后,带来的热闹景象。油炸过后,滑肉和滑鱼便做好了。臧文根制作滑鱼、滑肉和肉圆子时,其他志愿者们忙着洗菜、炒菜,煮鸭蛋,煮粽子等,期间老人们也陆续来到幸福食堂,他们在院子里观看起了当地老艺人表演的湖北大鼓,提前品味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湖北大鼓是湖北四大地方戏曲之一,原称“鼓书”“打鼓说书”“大鼓京腔”等,是一门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2008年,湖北大鼓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幸福食堂院内,湖北大鼓老艺人以轻快的节奏,唱响了孝昌的孝文化,引得台下的老人们发出阵阵掌声。为了让老人们早点吃上这顿端午宴,臧文根加快了制作肉圆子的速度。起锅热油,油温七成时,分别加入滑肉和滑鱼,大火炸3到5分钟,伴着滋啦滋啦的声音,滑肉和滑鱼变得金黄,五花肉和鱼肉的香气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外表酥脆,香浓四溢,沥油盛出备用;用手将挂浆的肉馅捏成肉圆,下入油锅中,大火炸至肉圆子变得圆润金黄后,沥油盛出。为了让老人们吃起来更加软糯适口,臧文根开始煲汤。取一个砂锅,先倒入炸好的滑肉,加些许姜片后,加开水没过滑肉,炖煮半小时后加入炸好的滑鱼和肉圆子,再炖煮约二十分钟。最后,在炖煮好的滑鱼滑肉和肉圆子中加入鹌鹑蛋、黑木耳炖煮片刻,滑鱼滑肉和肉圆子变得更加酥软香滑,鹌鹑蛋和黑木耳饱吸汤汁,鲜香味美的小河三鲜就制作完成了。志愿者们将一道道饭菜端到院子里,老人们拿着饭盆,排队选择自己喜欢的菜品,特别是这道小河三鲜,备受老人们喜爱。滑鱼滑肉、肉圆子在经历了炸制,焖煮之后变得软糯,香滑,入口酥软,特别适合老年人的胃口,一道菜里既有鱼肉、五花肉,又有鹌鹑蛋和黑木耳,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再搭配一勺小河三鲜汤,更加香浓可口,满满的都是记忆中的味道。粽子和咸鸭蛋,也让老人们吃得不亦乐乎,幸福食堂让老人们不仅有了家的感觉,更体验到了年轻人的爱心与孝心。百善孝为先,中国人把孝视为人立身之本,家庭合睦之本,国家安康之本。孝文化和美食一样,维系着人们之间的情感。在这端午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一道道用心烹制的美食,无不传达着烹制者的一份孝心和美德,和着家乡至味,散发出浓浓的余香。来源:央视新闻  孝昌融媒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