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凯里绣里淘非遗集市文旅融合新路宽

地摊创业故事 69℃
新刺绣、老绣片、银饰、蜡染……连同商户手机直播带货,周末时光,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的“绣里淘”非遗集市热闹非凡。商户顺着风雨长廊就地铺开,各种民族手工艺品数不胜数,前来参观和选购的人络绎不绝。“早上7、8点钟就过来了,很热闹,有空就过来摆摊,卖一些刺绣产品。”今年已经70岁的万昌美老人就是“绣里淘”非遗集市的一员。她说,因为喜欢刺绣,自己绣了一些,加上代卖朋友绣品,收入不错。据悉,为推动非遗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凯里市以传承保护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划行规市,将草坪新村的临时刺绣交易市场搬迁到苗侗风情园,并充分借助“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贵州省十大文化产业基地”等品牌效应,聚集全州非遗文化产品,升级打造成凯里“绣里淘”非遗集市。据介绍,该集市于9月22日正式开市,通过规范集市管理体系,聚集全州非遗产品,丰富业态布局,方便顾客购买的同时,有效推进集市市场化运营管理。汇集了云南、广西、湖南、安顺、六盘水、黔南州三都、都匀及黔东南周边县市的416户商户展示作品。“集市让有需求的客户汇聚到这里,大家也能更好地交流沟通,也能把榕江的蜡染展示给各地游客。”榕江县的吴紫锦是一名从事蜡染销售的商户,她说蜡染工艺复杂,每次制作好一批,就带到集市来展示销售,很多订单都是在这里达成的。黔东南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非遗产品种类繁多,新刺绣、老绣片、银饰、蜡染、木雕、文玩、香包等9类共约6000多种各具民族特色的刺绣蜡染工艺和银饰产品以及经过创新升级的文创产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示和传承发展。“这样的市场很好,在方便大家淘到自己喜欢物件的同时,也能让这些老的技艺、老的工艺品能传承下去,保留下去。”洪旦是一名收藏爱好者,他收藏了不少的老绣片,这次来到“绣里淘”集市,他也淘到了自己中意的老绣片。王艺从事服装行业六年,几年前,他就到黔东南收集采购一些刺绣工艺品。他说来到集市,能在这里看到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传统工艺的交流碰撞,现场选购这些传统工艺品的感受很棒。市场搭在长廊里、空地上,没有展柜、没有华丽的装潢、没有专业的售货员,每个手工艺人就是自己产品的推销者,如此接地气的市场,带来的是人气与活力、传承与创新。开市以来,独具特色的非遗市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等海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市场成交额近1000万元。如今,“绣里淘”非遗集市通过盘活非遗资源,以文化旅游开发推动各民族参与文化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地摊经济为载体向产业化发展的文化传承新路,为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民族文化注入活力,有效激发民族特色文化的生命力。下一步,“绣里淘”非遗集市还将不断升级,通过打造文化产业创意示范和孵化基地,强化直播带货,加强与知名设计师合作设计开发出更多接地气的非遗高端产品,创设“非遗IP”网红打卡及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空间载体,设计打造“绣绣淘淘”形象IP,讲好中国绣的故事。同时,通过谋划更多与非遗文化元素相关的赛事活动,创新非遗文化传承与“非遗+N”融合模式,不断提升非遗文化品位,促进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时下,一条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文旅融合的新路正越走越宽。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戴正国编辑 欧阳章杰二审 凌忠云三审 沈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