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画家到齐鲁工匠泰山脚下 手艺人王力的匠心之路

地摊创业故事 125℃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0月13日讯 王力,原名王利,1973年出生于辽宁丹东,自幼痴迷于绘画、根雕,为学艺辗转多个省份,与泰山结下不解之缘。2022年,王力的《1950他们正年轻》系列雕刻作品荣获有“玉雕界奥斯卡”之称的天工玉石雕刻作品大赛金奖,王力也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齐鲁工匠等多项荣誉。自幼热爱木雕灵感来自树根丹东地处辽宁省东南部,南临黄海,东与朝鲜新义州隔海相望,王力就出生在这里。幼时的他酷爱看小人书、连环画,对有趣的、怪诞的民间故事,灵动的历史人物造型非常感兴趣。他喜欢涂鸦、画画,资源匮乏,家中的墙壁、旧书本都成了他的“画板”。有一次回家路上,王力看到路边被连根拔起的树木,对交织缠绕、形状各异的树根产生了浓厚兴趣,树枝的纵横、根材上的韧皮纹脉、显露的肌理具有很强的造型艺术感,已有一定美学基础的王力开始专心学起了根雕。没有老师,他就靠着为数不多的资料自学,这一学就是五年,也正是从那时起,王力对于雕刻的兴趣和技艺慢慢培养起来,他的创作之路从平面艺术转向造型艺术。在熟悉了实物雕刻后,王力发现自己在人物雕刻上怎么刻都刻不好。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力在家附近的地摊上翻起了一本叫《上海工艺美术》的杂志,其中几幅根雕图像让他看得目不转睛,精细的雕工、传神的人物表情、细腻的表现手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笃芳的几幅木雕作品深深吸引了王力,“这才是根雕!”王力不由得惊叹道。一定要拜王笃芳先生为师,王力暗下决心。那时候他也意识到,想要学到真正的根雕工艺,老待在家里自学可不行,必须要走出去。落魄时全身只剩六角钱求学中与泰山结缘2000年,带着画架子、怀揣着五十块钱,王力开始了他长达五个多月、途经五个省的拜师求艺之路。150多天的时间里,靠着幼时的美术功底,王力以给别人画速写画为生,十多分钟一张画,考验的不仅是速写技巧,更是造型能力和对当下环境的美学判断。那时人们的观念相对闭塞,艺术这条道路走得尤为艰难,落魄时,王力身上只剩六角钱,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为继。有时,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王力也在质疑这条路走得究竟对不对。面对生活的悲苦,他只能将每天的所思所想,以及对雕刻的憧憬和热爱化作文字,默默记在日记本上。身无分文的王力背着破旧的画架来到泰安时,舒爽的山风吹到了他的脸上,冥冥之中,这座鲁中小城为这个年轻人准备好了一切。“第一次领略到泰山的雄伟与壮丽,虽然我也是北方人,但这个北方城市和我家那边真不一样,泰安人活得也很自信、达观,这座城市很有魅力。”二十多年过去,说起第一次来泰安的经历,王力不禁感慨万千。在泰安,起初,王力过着流浪者般的生活,有时画厌烦了,他就登上泰山,舒缓心情。巍巍泰山,是中国文化史的缩影,也是中华石刻艺术的宝库,千百年来,其摩崖与碑刻深受学者与书法家的青睐。抚摸着灵透的泰山石,观望着“书体流派各异,布局谋篇百态”的泰山石刻,王力深深感受到了泰安这座城市丰厚的文化底蕴。没钱住旅店,王力就睡在公园草坪上,在泰山的庇佑下席草而眠,天一亮,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在夜市画、在公园画……五个多月的求艺征程中,王力在泰安停留的最久,也得到不少泰安好心人的热心帮助。 绕不开的“泰山情”忘不了的“师徒恩”“最开始的时候王老师并不是很想收我,但师母在看了我的五本随行日记后跟我说‘等着吧,我们商量商量’,到了下午,就告诉我可以留在那了。”王力笑着说。王力告诉记者,跟着王笃芳老师学雕刻时,上来先摔了一个月的泥巴,把粘稠的泥巴摔成巴掌大小不黏手的泥块,“前一个月光干这活,最后泥块摞起来比我身高都高。王老师一看我还挺能吃苦,这才开始教我雕刻。”2004年,学成后的王力没有回丹东老家,而是选择了他曾经流浪过的城市泰安。2005年,王力开始创作泰山石刻作品。最初的泰山石雕刻是将根雕和木雕的技艺嫁接到泰山石上,所以作品既有根雕的细腻又有木雕的自然天成。而寻求创新的王力认为,技术和艺术是两个概念,学的会石刻技术,不一定懂得设计石刻作品的艺术性。“天下奇石数不尽,唯有泰山石敢当。”为了让手中的泰山石活起来,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王力一直在观察、重新认识泰山。他每天沿着泰山天外村广场寻找泰山带给他的惊喜,经石峪石刻、普照寺的三相石、泰山上不可计数的碑刻、墓志、摩崖题刻均成为王力创作的灵感来源。有时一天的工作结束,学徒们陆续回家,周围的环境变静,工作室的时间凝滞,他静下心来与泰山石“对话”,仔细观察和揣摩石头的形态和能联想到的意义。在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王力在2012年获得中国玉石雕精品奖金奖的作品《百味人生》,一组象征人生酸、甜、苦、辣的人物头像,或夸张、或逼真,个性十足。王力说,泰山石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泰山文化内涵,石形通常粗犷自然,石雕的最高境界要能以最简单的雕刻手法,表达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能工笔又可写意。《百味人生》的石材,均是王力在偶然机会下,发现的被丢弃不用的石头,在王力一双巧手和奇特的创意下“变废为宝”。雕刻中,王力力求精益求精,甚至是人物舌头抬高时挑起的筋条都要小心雕刻出来,让人物既夸张还不失精髓。2007年,王力的作品《石破天惊》在中国第十一届根艺石艺精品展暨学术论坛中荣获金牌,2008年泰山石雕作品《儒风》《叶落归根》分别荣获首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金银牌。2009年,王力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民间艺术大师,作品先后入编《泰山研究》《天下泰安》《中国收藏》《工艺美术》《中国民间艺术通鉴》等辞书。兴学之本,唯有师范。王力明白,老师在一个手艺人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当初坎坷的拜师求艺之路,让王力深刻认识到学一门手艺的艰辛,因此,在技术上成熟之后,王力便迫切地想把自己所学得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别人,让泰山石的魅力感染更多人。在埋头创作的近十年时间里,王力先后授徒二十余人,已出师的有八人,这些学徒有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的大学生,也有之前做木工、车工、收废品的。大部分学徒目前都在泰山周边地区从事泰山石雕刻,为此,2010年王力还被评委泰山区创业带头人。打破瓶颈 推陈出新创作《1950他们正年轻》2019年,王力开始《1950他们正年轻》这组作品的构思与创作。“这组作品更趋向于雕塑,作品的呈现方式跟原来传统的人物造型雕刻技法也是不一样的,我把之前学过的根雕技法、木雕技法、雕塑语言都融入了进去。”作品采用高浮雕和圆雕的表现形式,用汉白玉、红砂岩、绿砂岩、黄砂岩和灰石五种颜色,表现抗美援朝长津湖冰雕连以及五大烈士的光辉形象。作品底部是用枕木支撑起来的,代表历史的回归,零散的石子则代表无私奉献的铺路石精神,也代表不屈不挠、甘心奉献的志愿军战士们。在创作过程中,王力遇到了短暂的“瓶颈期”,人物的肌肉线条、结构把握不好,造型没有灵气,为此王力去参加了河北省的一个雕塑艺术高级研修班,在老师指导下,在与同行业手工艺人的比较学习中,王力的困惑逐渐消失,雕刻的技法和创意都得到进一步提升。2022年,《1950他们正年轻》荣获天工玉石雕刻作品大赛金奖。在王力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他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作品虽多,但摆放得井然有序。每到一处作品前,王力都能说出背后的故事。不同于北方匠人的豪爽与耿直,王力身上更具有南方人的羞涩和内敛,眼神里带着手工艺人特有的执着与平静。一件成功的泰山石刻作品大体要经过选石构思、切割打坯、精雕细刻、修光上蜡等几大工序,这也恰如王力走过的道路,从当初热爱绘画涂鸦的少年,拜师求艺刻苦钻研,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雕刻”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来到泰安之后,王力手中诞生了数千件泰山石作品,每一件石刻作品都承载了他对泰山的热爱和敬慕之情。王力认为,创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既要有思想高度,又要有文化沉淀,两种符号在一定契机下,才能碰撞出独特的作品。从年轻时的青涩迷茫到如今的成熟笃定,王力对生活、对雕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见解。“总而言之,要对自己的作品不断提出质疑、思考、提升。谦虚学习,努力创作出更具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作品。”王力说。中国山东网记者 樊文浩 见习记者 李居安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