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潘家湾旧货市场(潘家园旧货市场什么时候关门)
北京潘家湾旧货市场(潘家园旧货市场什么时候关门)
5月18日,休市潘家园市场。新京报记者周思雅摄
脖子上和胳膊上挂着珠子的小贩在大声叫卖生意。拿着手电筒的客人蹲在摊位前,仔细挑选。地上是万文、古董、书籍和其他各种形状的物品。
这是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鬼市”交易的一幕。这样的场景被拍成视频,在不同的直播平台播放。
4月25日,北京划定防疫临时控制范围。从地图上看,潘家园旧货市场位于一个广场临时控制区的一个广场中间。中国最大的跳蚤市场也按下了暂停键。
疫情之下,线下生意停止,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商户们要么耐心等待,要么寻求转型,从线下摆摊,逐渐扩展到视频直播和网站销售。
北京潘家园国际民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桐表示,疫情之初潘家园市场在2022年采取了一系列帮助商户的措施,比如减免租金,帮助商户从线下转到线上的措施。“我们很多老商户都不会做线上生意,也在慢慢摸索。经过摸索,我们会教他们如何设套,如何规避风险。”
唐桐表示,针对目前的情况,他们也在研究制定方案,会根据上千家商户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相应的薪酬和补贴也应该量体裁衣."
5月19日,潘家园旧货市场停业近一个月,在冬眠中等待它温暖的夏天。市场里的商家和老客户也在等待重新燃起的烟花。
关闭
25日上午,和往常一样,主播侯丹正拿着脖子上和胳膊上镶着彩色万文珠子的手机,准备去潘家园市场直播万文——他从潘家园直播基地进货,通过网络直播全方位销售万文产品。
走到市场门口,侯丹看到人们手里提着东西,不断往外走。还有人告诉侯丹:关门了,不能进去。
三天前,4月22日,陈秀娥的生意停了。陈秀娥在潘家园古玩市场开了一家店,专营瓷器古玩。那天下午快四点的时候,她穿过琳琅满目的摊位,去市场门口见一个朋友。当我再次回到市场时,我看到摊主们正在收拾包裹,一个接一个地走向大门。陈秀娥纳闷,“今天这么早就关摊了?”经过询问我才知道,由于潘家园街附近的新冠肺炎出现确诊病例,市场被暂时关闭。“走吧,别被封在这里。”很多摊主对她说。
案件出现在陈秀娥居住的小区。回家意味着她短时间内不能再出门。她没有多想,决定暂时和随行的朋友待在一起。
市场暂停的消息,为所有商家按下了暂停键。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卖旧书的张平日里习惯在北京和濮阳两地跑。接到市场关闭的消息时,他正在濮阳老家。他以为市场的休息是暂时的,但他还是打算在五一假期前赶回北京——假期里生意不错,摊位的销售额能比平时多四五倍。眼看着倒闭的时间越来越长,张琢磨着,如果短时间内回不了北京,不如重启网上卖书的生意。
5月18日,潘家园旧货市场前的店铺关门。新京报记者周思雅摄
重启在线业务
事实上,这并不是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商家第一次因疫情而停业。2022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潘家园旧货市场关闭了一段时间。此后,有的商家开始未雨绸缪,有的开了网店,有的做了直播,线上线下都有,提前做好了应对困难的准备。
当时,张在上注册了自己的网店,账号注册流程很简单:输入姓名、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就会注册一个卖家账号。
他积累了许多旧书,并试图在网上商店出售。刚开始的时候,一天只有几单生意。张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路:在把一本书上架之前,他会在网上查一下这本书的售价。如果网上最低价是18元,他会卖到17元——总是低于最低价。他说他卖书是“走量”,只要能做到量,他不在乎几块钱的差价。慢慢地,张一个月能在网上做200或300笔交易。
也是在2022年,万文商店的老板李良玉加入了网上销售商品的行列。他主要发布短视频,做直播,卖万文。为了避开流量好的万文店主,他总是在晚上9点以后上网。他直播的时长取决于他的心情。一般一直播就是半个晚上。对潘家园市场好奇的年轻人一个接一个涌入画室。他们总是问李良玉,“我是个新手。我该买什么样的弦?”
李良玉原本计划在今年4月重新开放线下商店。“有些粉丝看到我们的真人和实体店,会更加信任。”然而,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
在李良玉的叙述中,潘家园游览诗鬼的系列视频已经更新到第五集了。夜幕笼罩着市场,地上铺着一块布,摆满了精美的器皿,有蓝珐琅瓷盘、黑白三眼天珠、大闷尖核桃、春江花月夜画葫芦等。镜头中,打扮成古代人物的市场保安在绿灯的照射下巡逻市场。李良玉在一个摊位前停下来,拿着手电筒,一个一个地照着摊位上的“宝贝”,仔细挑选。
在潘家园旧货市场,收市前,摊贩们在叫卖。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规则"
2022年7月,陈秀娥也开始了线上转型。作为一个90后女孩,因为年轻活泼,很快吸引了粉丝,开始拥有网购客户。如今,她拥有59000名粉丝。
5月中旬的一天,陈秀娥的朋友们举办了一场古董拍卖会。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朝阳区的展厅无法开放,她的朋友就把预展搬到了东城区的一家酒店。陈秀娥答应粉丝带她们去拍卖会。
她举着手机,在长桌前小心翼翼地踱步。镜头前是整齐排列的古董瓷器。我们面前的古董没有玻璃罩保护。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在一旁提醒“请小心。”她慢慢把镜头推近桌上的瓷器,手机屏幕上一直有弹幕。“这是哪个朝代?”
“货到付清,举手不后悔”是古玩圈的规矩。“眼见为实,”陈秀娥说。进出古董行,一定要有相当的眼力。当你判断你手里的商品值卖家定的价格时,一切都可以了。所以每个买家都要仔细研究,当场确认后,交易才是最终的。
但是在网上买古董,原来的肉眼观察被摄像头录下的视频取代了。陈秀娥允许买家收货后有三天的反悔期,即使不是因为文物的原因,也可以退货。几年前,一个顾客从她网上买了一个瓷香炉。收到后,她突然因故决定退货,陈秀娥同意了。
在侯丹看来,相比线上直播,线下购买对于顾客来说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可以更直接的判断眼前物品的价值。在直播间里,往往会因为光线、不可触摸等问题,对事物进行某种程度的评判。不过,侯丹也认为,线上购买是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更便捷的方式。“大家都忙的时候,就没时间逛花园了。如果是新手,一趟下来不一定能找到自己喜欢的。”
在直播间,像侯丹这样的商家也会学习科普,玩知识,帮助新手入行。“不懂的人直接去线下买,很难分辨有没有染色、烘焙、酸性的工艺和处理。”
侯丹正在工作室里为万文拍摄现场照片。视频截图
尝试转换格式
潘家园市场关注摊贩困境。2022年,市场对摊贩减免三个月摊位费。2022年初,赶集网和某电商平台联合成立直播基地。商家可以加盟,在网上销售商品。在商品售出前,基地会验证其真伪并发出。
侯丹于2022年秋成为直播基地的签约主播。他告诉记者,基地里每个主播都有一个石膏板做的小隔间,一个大概七八平米,一楼大概有上百个直播间。只是隔着隔断,直播间里的热闹就不一样了。有的粉丝量很高,一晚上直播间很热闹,能卖出几千张票;如果卖的不好,就会冷清。
侯丹看重的是“潘家园”这个品牌。品牌本身会吸引更多的流量。潘家园市场的万文批发价比较低,在成本上可以省不少钱。侯丹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两万多元的货。他生意不好的时候,也能有八九千元的流水。
侯丹认为,潘家园直播基地的线上平台为商家起到了为产品质量背书的作用。“像只是一克价值上百的绿松石,在一些直播间里,一堆只要100元,很容易造成万文市场的混乱。”潘家园直播基地受众广,平台大,但是通过它销售的物品都是经过市场的质量检验鉴定的。很多商家依靠这个直播平台,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未来,侯丹打算继续在直播上发展。他觉得自己很爱在直播间和人聊天,直播卖货的工作也比较自由,很适合他。受物流影响,他现在的收入比倒闭前少了很多。他计划在疫情结束后,先卖掉他在万文的存货,然后尝试卖一些不同的东西来吸引更多的顾客。
根据朝阳国资微信官方账号内容,潘家园电商直播基地创建于2022年初,“线下珠宝万文市场+线上直播基地”的模式,对实体万文市场的业态转型进行了尝试。作为华北地区首个大型综合性“珠宝玉石+万文”直播基地,潘家园电商直播基地运营八个月来,直播间签约率达到95%,商家开播率达到90%,累计订单超过400万,总交易金额超过6亿元。
潘家园直播基地里用来单独直播的格子间。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复杂
两个万文核桃在李良玉手中碰撞摩擦,发出轻微的嘎吱声。李良玉的爱好是炒核桃,走到哪里都要炒核桃。李良玉说他手里的两个核桃是二十年前的。2002年,一哥们从潘家园市场买了一对核桃送给他。从那以后,他就把它放下了,并逐渐对万文产生了兴趣。
2003年,二十出头的李良玉第一次踏入潘家园市场,看到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市场。西瓜摊立在石雕玉器旁,来来往往的人都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这让我感觉像一个菜市场。”
他爱上了市场上的烟火。
2012年,李良玉以一个月6000元的价格在潘家园市场开店,做起了万文生意,专门卖金刚菩提。他记得当时熙熙攘攘的市场。平时门口停着几辆大巴,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摊位前徘徊。潘家园已经成为北京的文化象征。“俗话说,来北京有三件事:爬长城、吃烤鸭、逛潘家园。”
潘家园市场的商户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情结。
2014年来北京后,陈秀娥进入了一家文物修复公司。疫情期间的2022年,市场对租金打了六折。陈秀娥觉得现在是入市的好时机,于是从潘家园古玩城一个18平米的店铺辞职,开始卖古玩瓷器。她更喜欢小巧精致的单色釉瓷,她认为那是一种历经岁月,布满裂纹和时间尘埃的美。
2003年,张在家乡的一个小摊上“淘”到了一本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书的封面是绿色的,内页破烂不堪,粘着胶带。张花了二十个“巨款”买了这本书,他痴迷于阅读书中的内容。后来,张迷上了旧书。
张曾经在家乡开过一家书店。但是县城读书的人少,书店生意也不好。2008年,他关了书店,来到北京。也许是在街边小摊上找到的那本书让我对它产生了向往。张很快就被潘家园市场的地摊气氛吸引住了。他租了个小摊位卖旧书,15年后去兜了一圈,现在他的摊位就在书市人流量最大的地方。
这几年来,张靠着潘家园市场的生意,积攒了在老家买房的钱,至今仍在北京自己租房住。他在何世礼地铁站附近租了两间平房,其中一间约10平方米,自己住,另一间20平方米,用作图书仓库。在仓库里,书被放在箱子里。晚上小摊打烊,他就进仓库,在里面呆一晚上整理,挑选第二天要摆的书。
别人总说张发不了财,他总是在书圈里打转:赚了一本书,张赶紧拿去又买了两本书,后来变成了四本书。钱没花多久,账本就不停的变,滚雪球,一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
然而,张觉得旧书找不到了。“有时候能遇到一本值得收藏的书,是钱买不到的。”
突如其来的倒闭也让张发现了网上卖书的便利:足不出户,却能联系到全国各地的买家。20多天,即使有些地方堵了,快递送不到,他还是在网上卖了几千元的书。张计划在市场恢复后继续网上销售。
在闭市前的潘家园书展上,一个小贩坐在三轮车上看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烟火气体
张和潘家园市场自从十五年前在市场里摆了第一个摊位以来,就一直密不可分。以前下雨天人少,他习惯下雨天休息——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他来说就像一场久违的雨。他希望这场“雨”能尽快停下来,希望他能尽快回到市场,继续撑着他的阳伞去闯出自己的小天地。
从闭市开始,陈秀娥就一直在关注古董拍卖的信息。她决定蛰伏,等待潘家园市场解封后的炎热夏天,像所有买卖人一样等待寻宝的机会。
同样等待的还有买家和玩家。
2022年8月,大学生李修贤第一次参观潘家园旧货市场。他从海淀区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地铁。在一条长长的街道上,两边都有书摊。李修贤认真地逛了两个小时,逛遍了所有的书摊。
他喜欢市场中的刺激。摊贩和买家之间的买卖交换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潘家园旧货市场。李修贤觉得,在一些室内的二手书店,虽然书更干净整洁,市场也更规范,但没有潘家园市场那种胳膊上挎着各种口袋的大妈,问“要包吗?”或者为了几块钱讨价还价的人。“本来只是去挑书,却见证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故事。我时不时能遇到一些惊喜。”
在闭市前的潘家园书展上,顾客正在摊位前挑选书籍。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2007年开始,市民张杰已经在潘家园市场逛了十几年。张杰家离市场只有六七分钟的路程。她喜欢二手书。每到周末,她就背上布袋,去潘家园书市逛一圈。
张杰描述,在书市里,所有的书都放在地上,下面是一米多的麻布,或者说是编织袋。这些书主要是旧书,每本两到十元,封面简单,多为米色和浅棕色,有一股发霉的灰尘味。她通常会弯下腰,一行一行地浏览书名。遇到感兴趣的标题,她就蹲下来拿出来翻翻。“有时候摊主会给你一个小马扎坐在摊位上挑,看你认真的样子。”在书市,她经常会逛上三四个小时。她观察到有的人用绳子把一大捆书捆起来,算账后带走;有的人把书放在购物车里,推着走;还有人把书别在腰上,带着走了。
比起商场和博物馆,张杰只爱潘家园旧货市场喧闹的烟火。“便宜、新奇、接地气的东西很多——应有尽有,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在集市上,她遇到了穿着奇装异服的人——有的穿着黄袍,有的提着大葫芦,有的常年裹着毛皮,有的脖子上、胳膊上挂着佛珠,绰号“四大天王”。她喜欢在小贩和顾客之间的社交场所闲逛。“有时候听他们聊天,那些老爷爷拿个小马扎坐在那里,说着世界各地的口音,聊着社会时事,什么都知道。”
如今,张洁居住的小区也被划入了封闭管制区,她已经半个多月不能出门了。她想念潘家园市场,她觉得痒痒的。“如果你上瘾了,你就是什么都不买,还想去那里。”
北京潘家园国际民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桐表示,潘家园市场和商户是一个生态圈,是一种互助、合作、发展的关系。针对目前的情况,市场方面也在研究制定方案,将会针对千家商户的实际情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记者了解到,疫情被封存控制后,潘家园文化公司为直播基地搭建了临时仓库,以保证疫情期间直播基地的正常发货。
(应采访对象要求,陈秀娥、李良玉、张杰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周常实习生
编辑胡洁校对吴兴发。
本文原作者为,原文网址为https://www.toutiao.com/a7099808767277007373/,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该文有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删除,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