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说说心里话(自从有了地摊经济的说说)

地摊说说心里话(自从有了地摊经济的说说)

目前,地摊和地摊经济不仅是热门话题,而且有成为“新经济学”的趋势,参与者众多。其实街边小摊自古就有,甚至在“切尾”时代也没有被淘汰。绝不是什么新鲜事,也没什么不好。这是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记得小时候东门站外有很多卖油炸花生芝麻之类的小摊,但是被城管委抓到戴红袖章的都要没收东西。有时候,称一个五毛钱的花生,说:“城管委来了!”摆摊的连钱都不收,赶紧把花生之类的东西塞到夹子后面,拎起来就跑。有些东西匆匆忙忙就打翻了一地,而我们是唯一乐于占便宜的人。当然,那时候砍点竹子,挑点蔬菜周日到指定地点卖,问题不大。改革开放后,允许个体户摆摊卖东西什么的,但不能沿街叫卖。他们必须去像菜市场这样的地方,否则穿制服的商家会负责,要么拿走你的秤,要么扔掉你的蔬菜或水果。后来摊贩和占道摊点归城管管,一波三折真的是一言难尽。反正城管的恶名是固定的。


其实这些现象在发达国家也是存在的,包括香港和台湾。法国香榭丽舍大街边上有咖啡馆之类的;在一部港片中,街头小贩“周润发”被警察赶了出来。一个城市及其街道必须注意秩序和必要的环境形象或质量。相应的,店铺或者摊位也要有一个标准。但“存在”总有它的道理或理由,要疏堵结合,尽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在相对合适的地点和时间允许摆摊设点,通过加强卫生和秩序的监督管理来规范。恐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你好,你好我好,你好大家好!更何况,街头摆摊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刺激经济,影响店铺经营。他们只是满足一些普通的日常消费,给小企业和就业带来一些低成本的便利。同时,也可能有一小部分人是在“练摊”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像一代巨商胡雪岩,年轻时在杭州杂货铺、金华火腿行里练过;出道前,马云还在义乌摆了个小商品批发的摊子。这种现象和作为,远远优于那些眼里高人一等,但行动上低人一等的“企业家”,应该是社会愿意提倡和看到的。


另一方面,在当下的“摆摊热”中,一些人根本不考虑市场需求和容量,跟风摆摊。最后,他们恐怕只能草草收场;有些人不关心你的车道,人行道或地段。他们可以把它放在任何他们喜欢的地方,在他们喜欢的时候,这是无序和不安全的。有些人仍然叫卖噪音扰民或得到垃圾和污垢满地,这使他们抱怨。这既与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素质有关,也与相关部门的认知和管理不足有关。很有可能善终——很多城市不是已经在对地摊热说不了吗?真的有句老话:一放就乱;如果你放手,你会死的!

由此,我想到了一些关于言论和讨论的问题,比如郝的科幻小说《折叠北京》中反映的阶级固化问题,以及奥威尔的《1984》等自由问题。讨论一放,有的人就是不理,满嘴地址不明;管理加强了,往往很难形成讨论。同样,企业的发展,主要是民营企业,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在县域经济中,民营企业是支柱,但县域内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往往不够强,不够大,经不起折腾。如果领导不懂经济和市场,却总是按照行政思维去关心和引导企业,企业听不听?但不管你听不听,企业的日子都不会好过。所以很多民营企业感叹地说:领导不在过问,但还活蹦乱跳;领导关心的时候,死气沉沉的。这和所谓发展地摊经济或者问题说话是一个道理!


《论语·永业》曰:“中庸为德,好尴尬。”为什么几千年来,我们总是在非此即彼之间被撕裂,无法走“中庸”之道?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丁尚社删除。未经许可,请勿复制和转载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丁尚社。)

本文原作者为,原文网址为https://www.toutiao.com/a7073656313141608972/,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该文有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删除,谢谢合作~

THE END
地摊说说心里话(自从有了地摊经济的说说)
地摊说说心里话(自从有了地摊经济的说说)当下,地摊与地摊经济不仅是热门话题,而且参与者众、火热度高,大有成为一门“新兴经济学”的态势。其实,地摊自古有之,即使在“割尾巴”的年代也未能杜绝,绝不是什么新鲜事情,更无可厚非,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使然而已。 记得小时候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