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曹魏古城图片(许昌曹魏古城摆摊)
许昌曹魏古城图片(许昌曹魏古城摆摊)
许昌三十年前的街边小摊:曹魏时期的烟火,街边风情图
Text ‖张哲地图‖网络
回想起30年前在夜市摆地摊的往事,历历在目,充满了艰辛、快乐和“烟火气”,在人生经历中收获颇丰。
一个
说起地摊经济,由来已久。3000多年前,夏商有一个叫王海的人,他是商朝的第七位君主。他把野牛驯服成牲畜,发明创造牛车,并带领商人们带头,用牛车拉货,在各个氏族、部落间贩卖。每到一个地方,各个氏族和部落的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告诉对方:“商人来了!商家来了!”那时候还没有店铺的概念,商人自然就在街边小摊上交易。依靠这种“地摊经济”,商邦迅速崛起,成为诸侯大国。“商族人”后简称“商人”,而王海则被视为商人的始祖。他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摆摊做交易的人。这种摊贩交易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是普通百姓谋生的主要手段之一。
1992年,一个春天的故事唱响了大江南北,掀起了全国范围的经商热潮。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鼓励政府工作人员无薪留海经商,在“海”中学会游泳。当时,一些领导带头在街上摆摊,卖小吃和小商品。许多政府官员纷纷效仿,有的开小店,有的摆地摊,有的炒古玩旧货。当时报道南阳市委书记侯玉德上街摆摊卖书,引起围观;省话剧团副团长、省电视台文艺部主任张泽民退休后和妻子在郑州经三路卖夜宵。它从下午6点到凌晨2点营业,生意兴隆。
许昌茶园市场是全省首家职工夜市。16000平方米的大棚里,到处都是各种小商品、杂货铺、大排档,好不热闹。堪称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园。
两个
那一年,我的办公室发了一个文件,号召政府官员下海经商或从事第二职业,但实际上报名的人并不多。当时我驻扎在郊区的村子里。工作日每天骑自行车去村里,一般下午三四点就回来了。我有很多空闲时间,所以做第二份工作很方便。在领导的同意和支持下,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在人民路、建设路、劳动路交叉口的人民电影院夜市摆了一个酒菜摊,主营瓶装啤酒、白酒和配菜。
当时的人民电影院是许昌的文化娱乐中心。电影院北面是工人文化宫,对面是人民商场,再往南是汽车站和火车站。周围店铺很多,舞厅、录像厅、大小酒店、理发店、台球,各种夜市摊位都在周围。元宵节伊始,这里人潮涌动,熙熙攘攘,有一股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人民电影院夜市市场很大。当时是空的一大片区域,表已经清了,但工作还没开始。那是在老人民电影院的东边,现在是中国银行许昌分行的总部。估计有七八十家,由专门的夜市工商所管理。
当时许昌市有名的餐饮夜市摊位有两个,一个是茶园夜市,一个是电影院餐饮夜市。当时住在人民西路车库二楼宿舍,离夜市最多150米。
为了做生意,我必须先得到足够的钱。我当时工资80多元。吃完花,基本没存什么东西。我煞费苦心的说服我姐向她借了1500块钱,加上她平时省吃俭用的几百块钱,买了锅、锅、桌子、椅子之类的东西,又买了一个当时有名的制冷效果很好的冰熊冰柜,再加上一个四轮推车,一共花了2000多块钱。
一般在机关门口西边的解放路批发市场和胖子店烟草酒店进货。那时候胖子店还是个小店,生意还不错。脂肪店的老板是于东明,他的弟弟于东来跟着他的哥哥。后来,于东来在七一路满月楼下开了一家胖东来店,也就是现在的胖东来集团的前身。
1992年5月中旬的星期天,一切都准备好了。下午5点多,在政府机关大门东侧的印刷印刷厂门口先摆了摊。因为是第一次出去站,没有经验,不知道该选哪里。这时候印刷部的几个小弟过来凑热闹帮忙。然而那天晚上,除了两双筷子,什么都没卖出去,却没有白板,9点多就关了摊。
第二天晚上,我搬到政府办公楼对面的电影院夜市的餐饮市场,用拉条摊经营。
卖支具的王志安好像是县供销社的员工,辞职下海了。做出来的支具很好吃,生意特别好。我不止一次去吃千层面,和他成了熟人。这个摊位不卖啤酒和配菜,只炒千层面和热菜。如果顾客想要啤酒和凉菜,他必须喊远处的食品和酒摊来送货,这很麻烦,也不方便。我把帮他卖啤酒配菜的想法告诉他后,他欣然同意了。
夜市刚开张的那天晚上,卖了7块啤酒和几个菜,赚了20多块钱,开在了天堂里。以后边工作边摸索经验,转向正常运营。当时南德啤酒的价格是0.8元/瓶,卖1.5元/瓶;青岛啤酒进价1.2元/瓶和2元/瓶。空瓶特收,0.2元/瓶。
接下来的几天,每天早上8点前进货,下午5点多摊位,一直开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日复一日,干了半年,平均一晚上赚30多块钱。这对于当时的我这个农村孩子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虽然我每天都感觉很累,但我感到很满足。其实我赚的都是早起晚起的辛苦钱。
三个
在那个年代,逛夜市、吃大排档成为一种时尚休闲的方式,很实惠,还能享受晚上聊天、放松心情,受到上班族、老板、年轻人、学生的青睐。
夜市高峰期一般有几波:7点到8点;9点到10点的一波;11点后又一波。期间忙了一天的人都下班了,电影刹车开了,视频饿了,跳舞结束了,该吃宵夜了...
老朋友成群结队。他们只是坐在一张凳子和桌子旁边,到处说着话,互相碰着三杯五盏。你来我往嘈杂的地方,桌椅板凳竖立,烟火熏烤,各种声音一起播放...有时候遇到熟人来访,我也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陪“好兄弟,五位一把手”。夜景也特别有气势,绿树银花,晚风习习,构成了曹魏市井风情的生动画面。
那年下半年,上级下发文件,停止机关人员兼职,我就停了,带着老父亲继续工作。之后,中国银行许昌分行将在盖楼的这一地区设立夜市,夜市将被移到电影院西边的路边。因为是新开的夜市,地方比较偏,人流量小,夜市摊点的生意普遍不好。另外,随着冬天的来临,我终于坚持不住了,就辞职了。
在摆地摊的经历中,有很多人、事、景至今记忆犹新。
其中一个:“请原谅”。
记得有一次,七八个女混混来我的摊位吃饭喝啤酒。很自然的,我笑着和他打招呼,上菜,开酒,有个女的甚至让我给他买烟。服务很周到,不需要表白。吃完喝完,就是抽烟的女人的账。她不开价就很大方了。我笑了笑,说谢谢你下次再来。我说“很抱歉为你送行”。没想到这个女的听了之后大发脾气,说为什么我编了个谎言骂她,说我的年龄(当时24岁)比她小,为什么我成了大叔。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她把“对不起送你”当成了“叔叔不远了”,让我哭笑不得。我不得不耐心地解释“很抱歉为你送行”的意思。谁知道她听了之后,知道墨香误会了,她不想承认。她嘴里嘟囔着:我早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只是听起来不太对。有了这次教训,我再也不会在食客面前拖字诀了。老百姓说话流利,语言可以用来满足他们。
bis:挂空纸杯。
据考证,美国人休·摩尔在1907年发明了一次性纸杯。中国在2000年初出现了一次性纸杯。当然,现在它们铺天盖地,非常普遍。但在1992年的夜市摊上,我用一次性的Hang 空纸杯招待顾客。当顾客看到从未见过的Hang 空纸杯时,他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捧在手中,反复把玩,争夺口感。
纸杯很轻,放在桌子上。如果不给它们倒酒,它们就会被风吹走,有时一阵风就会把它们吹得满地都是,导致它们被捡得到处都是。第一次用纸杯喝,给啤酒摊增加了不少人气。我想感谢我的朋友送我这个纸杯。听说是我摆地摊的时候给我当靠山的。朋友的亲戚是飞行员,探亲的时候带回来送行。他又给了我20左右。这种航空空纸杯质量很好。虽然是一次性的,但是又厚又结实。清洗n次也不会变形,可以长期使用。这种帆船空杯在当时的夜市摊位上使用,虽然不高,但也很少见。有几个在夜市丢了,可能是风吹掉了地上,有人捡走了。后来我辞职后,留下了几个纸杯,用了很久才舍得扔掉。要知道,那个时候,一般坐飞机的人很少。很多人都没见过这种纸杯是餐具中的“大熊猫”。
大约三年后,我下定决心第一次坐飞机。因为飞机票贵,又想尝尝坐飞机的滋味,所以从广州到许昌不得不中途停车坐车。先从广州白云机场飞到湖南桃园机场,再坐火车回许昌。在飞机上,尊严感、豪气感、好奇心可想而知,用上了久违的纸杯“Hang 空”,让我感触颇深。
之三:看视频。
90年代初是港台电影的黄金时代。由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成龙、林青霞、李连杰、张国荣、张可颐、梅艳芳等港台巨星主演的电影,如《醉拳》、《真英雄》、《警察故事》、《赌神》、《热血英雄》等。,都成了电影市场的“宠儿”。这些以武侠、言情为主的电影,大多是通过录像带的方式引入大陆,进入录像厅,为封锁大陆的年轻人打开了一个魔幻世界。
当时许昌的录像厅主要集中在人民电影院周边。我记得当时人民电影院大楼周围有几个大型录像厅。每次路过都能听到大喇叭里传来的“嘿,哈,嗬”的打斗声,或者男女相爱的声音,都引起了对视频内容的浓厚兴趣。赶紧买票看。一张票的价格通常在20到50美分之间。夜市最贵,2-3元不等,比看电影划算,所以录像厅的人气远胜电影院。录像厅可以全场景观看,点播观看,循环播放,一个下午或者一个晚上可以看3到5部电影,性价比很高。一些大型言情片通常在半夜放映。
每周六(那时候每周只有一天假),晚上几个同学朋友约好去看视频夜市。一般都是自己买票,有时候会邀请客人给几个人买票,从开始夜市摆摊就中断了。我以为视频瘾只有周末凌晨一两点才能看。
我记得电影院楼下的大录像厅。凌晨1点后,没人卖票,也没人开门。午夜后我随意进入。如果看累了或者内容不好,也可以躺在沙发上呼呼大睡。一觉醒来,天刚蒙蒙亮。是免费享受的!
青山依旧存在,太阳依旧升起,夕阳依旧落下。30年弹指一挥间,在“摆地摊”的青葱岁月里锻造的拼搏、敢试、不辜负青春、奋发向上的品质,不断激励着我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有一种说法是:
春唱中原的故事,三十年前就开始流传和实践了。
啤酒配菜摆在路边,你从早忙到晚。
化妆很美,所以首都到处都是烟火,为夜生活增添了美丽。
酒香不怕巷子深,美食不贵。
一首青葱岁月的歌,总在我耳边回响催我攀登。
团结一心,跟党走,努力扬起新的风帆。
2022.5
【作者简介】张哲,男,网络骑士,禹州人,大学文化,许昌诗词学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教育、统战、CPPCC、科技和政策理论研究,爱好文学和新闻,业余时间致力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他采访报道过一些名人,如日本华钢起义领袖耿谆,著名电影明星林青霞。作品散见于《人民政协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国诗词》《河南工作》《调查研究》《协商论坛》《河南发展研究》《河南经济内参》《许昌日报》《建安诗苑》等。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责任由作者承担。如有侵权,请通知今日头条立即删除。作者观点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2.文字与图片无关。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师或制作人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如本文所用图片侵权,请通知“家乡许昌”今日立即删除头条号。
3.请发邮件到hnxc126@126.com索取《故乡许昌》的版权作品。
爱许昌故里,看《故里许昌》。许昌,故乡,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原作者为,原文网址为https://www.toutiao.com/a7098326779487617574/,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该文有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删除,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