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地摊工作(上班族摆地摊)
摆地摊工作(上班族摆地摊)
五一来临之际,开屏的记者们深入基层,关注城市建设中的基层普通劳动者,聚焦他们平凡而伟大的辛勤劳动,感受他们芬芳劳动者的美好。
支起一张桌子,铺上一块篷布,放上一些货物,就成了一个流动商店。城市里卑微的摊贩,和所有人一样,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未来。不同的是,他们的“舞台”狭窄而流动。五一之际,春城晚报-开屏记者走近这群生活在城市夹缝中的“小人物”,感受街头小贩的双面生活。
第一个在城市中醒来的人
凌晨5点,卖烧豆腐的老潘睁开惺忪的眼睛,拍拍还在熟睡的妻子,轻轻叫了声“起床”。夫妇俩蹑手蹑脚地穿好衣服起床,生怕吵醒熟睡的女儿。
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已经7点多了,正好是送孩子上学的时间。女儿困了,勉强穿上衣服,妻子赶紧帮忙梳洗。老潘继续一个人在院子里准备摆摊的工具。
老潘摆摊的位置在女儿就读的小学附近,方便女儿做生意和交通。从洪家营新村的出租屋到女儿上小学的地方,要走20多分钟。早上七点半,夫妻俩准时送女儿上学后,骑着三轮车去了老地方:烤豆腐,摆桌子,撑太阳伞...老潘家正式出站了。
此时,租住在昆明市五华区黑林前街村的小李已经起床,正在做饭。两菜一汤,说是早餐,其实是午餐。早上8点左右,小李匆匆吃完饭,准时走出黑洞洞的出租屋。拿着一块写着“钢化膜10元”的广告牌,骑着花500元买的二手“电驴”,开始穿梭在昆明的大街小巷...钢化膜小李开始了一天的地摊生活。
宫斗南的早市很热闹,小罗把车后备箱塞满了各种批发的鲜花。花被拉到等待多年的“现场”时,已经是早上9点半了。罗晓的“地盘”在昆明经典双城附近的一条小巷里,他在那里摆了四五年的摊。这时候车流量比较集中,我们选择了一个好的位置停车。小罗熟练地打开后备箱,在地上放了些花,开始了一天的地摊生活。
专门学过的手艺人
老潘是楚雄陆丰人。他和妻子是高中同学。他今年30出头。他有一个6岁的女儿莹莹,刚上小学一年级。一起摆摊的伙伴有的叫他老潘,有的干脆叫他“烧豆腐”。
老潘说,他们夫妻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已经习惯了。每天之所以要起这么早,是为了生火,最重要的是做蘸酱。因为烧豆腐的调料要天天新鲜,不能隔夜。
卖豆腐的工具看似简单,实则“齐全”。老潘说,他用来煮豆腐的工具车彻底改装花了1000多块钱。卖豆腐,成本最高的是燃料。无烟炭很贵,但是不盖火。为了省点炭火的钱,老潘总是在关了摊之后,开摊之前把火扑灭。
老潘家在昆明卖烧豆腐已经七八年了。刚来昆明打工,没想到会卖烧豆腐。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被老乡介绍去学做豆腐。在云南,建水的烧豆腐最有名。一开始,老潘去建水当了几个月的学徒。
“只有你知道街边小摊的苦。”小李,今年三十多岁,楚雄牟定人,在昆明摆地摊10多年了。他的主要业务是给手机贴钢化膜。一张小桌子,两盏台灯,加上贴膜需要的洗洁精、刀片、贴膜、尺子,是他贴膜的主要工具。
“这个所谓的桌子,其实是用纸板折叠而成的!”小李说现在贴手机膜越来越便宜了。以前要几十块钱,现在10块钱就能贴一张,赚的钱比以前少。
街头生活之家
每个月1000多块钱的房租,孩子上学的各种费用,再加上家里的日常吃喝,还有家里父母的支持,老潘一家每个月花销都很大。下午五点半,是女儿放学的时间。老潘赶紧走过去,把她带到了地摊上。生意好的时候,老潘和老伴忙着招呼客人,无暇顾及女儿,但小姑娘乖巧懂事,会自己看书做作业。
华灯初上,街头夜市开始熙熙攘攘。一边是浓烟滚滚的烤肉串摊;另一方面,有专业贴膜的手机配件摊位;另一方面,水果摊种类繁多,还有卖各种鞋垫、袜子、首饰的摊位。老潘的豆腐摊夹在他们中间。为了占这么好的位置,每天送女儿早早放学后,他都会冲到摊位前,只为了晚上更显眼。
老潘家人为了省钱,从家里带了吃的到摊位上吃。老潘说,钱很难赚,而且花费很大。能救就救。虽然你吃的简单,但是你的家人很开心。
打不死的萧蔷精神
卖鲜切花的小罗戴着一副眼镜。他的摊子伙伴们叫他“小眼镜”,或者开玩笑地叫他“花花公子”。罗晓,楚雄禄丰人,来昆工作8年了。攒了点钱,他贷款买了一辆长城哈弗车,最初开的是滴滴。
做了一年多的滴滴司机,小罗发现从早到晚飙车赚不到钱。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干脆开着车去批发鲜花摆起了路边摊。小罗说,卖花的收入比跑滴滴车好多了。
聊天中,钢化膜小李向记者介绍:“手机膜大概有静电膜、贴膜、磨砂膜、水晶膜、钢化膜几种。除钢化膜1-3元外,其他膜的成本价每片不超过1元,大部分膜的进价在3-8毛钱。当然,现在其他片子几乎都被淘汰了,只有钢化膜还活跃在市场上。”
手机贴膜行业的核心秘诀,小李说,就是“看机出粮”。简单来说,就是遇到贵的手机,贴膜的价格就会上涨;遇到便宜的手机,贴膜价格自然便宜。其实手机膜还是3-8毛钱的那种,但是你要的是10-50元。
但小李一再强调:手机粘贴是个技术活。虽然批发价很便宜,但是大部分人买了之后都贴不好,只是用了一些销售手段。
摆摊需要精力和时间。无论是烧豆腐的老潘,卖花的小罗,还是韧片的小李……都说摆摊做生意的人,在风雨中,都有一种打不死的坚强精神,否则坚持不下来。
期望和失望继续着
人们不需要朝九晚五的上班去摆地摊,而是需要义无反顾的走出地摊。每天,他们不是在摆摊,就是在摆摊的路上。不管生意好坏,保持下去就是一天。
“都说摆摊赚钱,却不知摆摊有多辛苦,日晒雨淋,起早贪黑。赶早市的话,凌晨三四点甚至两三点就得起床。去晚了,什么也抓不住。”钢化小李说,现在摆地摊做生意的人多了,竞争大,利润微薄。这是生意,有利可图;不,再好的东西也只是废品。
小李说,他一般早上不到八点就开始出摊。晚上10点回家后,他至少要守10个小时以上的摊位。当他吃饭时,他只是买些东西填饱肚子。有时候他一个人呆一晚上是很平常的事。
豆福老潘的女儿写完了作业,在摊位上吃了晚饭,和附近的朋友开心地玩耍。老潘夫妇守着豆腐摊,打理生意。老潘老婆说,有几天,天气不好,路上人少。下午三点到七点半,最难过的一天,只卖了两块豆腐,卖了20块钱。说这话的时候,老潘的老婆一直在叹气。
地摊企业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城市中的摊贩主要有两大群体:以摆地摊为生的,以及勤工俭学想创业的。在昆明金域国际社区摆摊的小果夫妇就属于第二类。小果和他的妻子在楼下摆了一个小摊,卖一些腌制的泡菜。夫妻俩虽然不到30岁,但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母。小果是城中村的第二代。拆迁后,他分了四套房子,靠收租生活。
小吴,家住经典双城,和女朋友摆地摊快两年了。他们是开宝马车摆摊的人。他们走到哪里,宝马就开到哪里,打开后备箱,拿出衣架扔到路边。挂一些衣服是一个时尚的摊位。他们卖的款式很受年轻人欢迎,收入还不错。小吴的父母是做建材生意的。家里有两套房子,但小吴想换个大点的房子或者买套别墅,于是和女朋友走上了摆摊创业的道路。
“不管是工作还是创业,都要不断思考。”钢化膜小李乐观地告诉记者,虽然这是个小生意,赚的不多,但是可以用其他时间提升自己。目前小李还兼职做一家公司的业务员。不久前,他再次接触到奶牛养殖行业,摆摊时会仔细研究相关信息,希望从中发现商机。
卖花的小罗希望通过摆地摊积累一些经营经验,然后自己开一家花店,在昆明买房定居,把父母从老家接到昆明。
[记者手记]
小人物有自己的春天
摊子虽小,也有一种生活。忙碌的小贩,来来往往的行人,带着各自的心事,不同的表情,构成了五花八门的都市生活。
“摆地摊,你得放下身段,吃得苦吃得累,还得有毅力和恒心。”烧豆腐老潘说得好,他们是城市里的小人物,是普通的劳动者,是经验丰富的“人生梦想家”。有人摆地摊是为了温饱,有人是为了改善生活,还有人是为了体验...其实街边摊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努力工作,用双手赚钱”的精神。
小人物也有自己的春天。他们这样想,这样追求。自力更生才能克服困难!
协调人:熊波李荣
春晚-开篇新闻记者夏体磊摄影报道
编辑罗
刘自学校对
编辑刘超
本文原作者为,原文网址为https://www.toutiao.com/a7092197335899308551/,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该文有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删除,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