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西施”火了:从写字楼到地摊的距离,多少人一辈子也到不了
“煎饼西施”火了:从写字楼到地摊的距离,多少人一辈子也到不了
作者:洞察于次
从写字楼到地摊的距离,就是普通人和专家的差距。
知乎网站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那么容易成功,我却努力了却失败了?”
一个高赞回答说:“因为你只看到别人桌子上的辉煌,却看不到别人角落里的艰辛。”
这位网友的回答让我想起了最近火的《煎饼美人》。
这个煎饼石是一个23岁的山东姑娘。因为摆摊卖煎饼,一个月收入两万,引起了不少热议。
光是卖煎饼就有这么高的收入,难免让很多人酸:
“连地摊小贩赚的钱都比我高。读了这么多年书,真的是浪费了。”
"讽刺的是,我甚至不如一个街头小贩."
这是现代人最大的错觉:很容易从别人的工作中赚钱。
只看到高薪,却看不到背后的辛苦。
为了赶早餐时间,她早上五点就摆摊,八个小时才停。
为了蛋糕更好的口感、厚度和火候,她试了上百次。
忙了一天一夜,我为此瘦了10斤。
我们经常听说有人摆地摊赚了很多钱,所以我们认为谁摆地摊谁就能轻松获得很高的收入。
却不知道,他们赚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
写字楼到地摊的距离,其实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距离。
01
我家楼下有个烧烤摊。经常点一瓶啤酒,几串羊肉串,和老板混熟了。
地摊生意蒸蒸日上。有一次,我很羡慕地对老板说,这样的人流,我应该赚很多钱。
他抽了根烟,苦笑着说,不瞒你说,“月入几万还行,根本不是人干的活。”
他开始给我讲他身后的树枝。
这对夫妇从中午开始会很忙。一个人开面包车进货,另一个人切食材,穿串串,拌蘸酱。
六七点钟客人多了,就要在烟熏火燎中煎熬几个小时。炭火烧得汗流浃背,他们睁不开眼睛。他们不仅身体上累,精神上也累。
他们应该时刻关注顾客的需求。一会儿这张桌子需要几个烤翅,一会儿又需要一打啤酒。有些不辣,有些微辣...
夜里12点过后,人群渐渐散去,筋疲力尽的夫妻俩不得不再次开始打扫卫生,直到凌晨两三点。
然后,我睡了一夜,又马不停蹄地出发了。
从下午到凌晨,我忙了将近12个小时,每天都是这样。
老板说,这个行业就是这样。你想清闲,入不敷出。
想多赚点,就得豁出命来做,于是很多同行都辞了摊,另谋出路。
而这个老板在烧烤摊的帮助下换了一辆奥迪A6,还在老家买了房子。
但这不是他的运气。他生活中的每一点成就都是他努力工作的结果。
02
烧烤店老板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我的表哥。
他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顶着名牌大学的光环,进了一家很大的互联网公司。
因为受不了日夜加班,几个月后就辞职了。
后来找了个清闲的工作,浑水摸鱼了一年,得意得工资太低。
“地摊经济”火热的时候,他觉得地摊时间自由,收入不错。
所以我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在镇上的菜市场摆了一个面条摊。
没想到,过了不到三个月,我就回写字楼上班了。
为什么?
他放不下脸。
他不能像地摊小贩那样声嘶力竭地喊,只能像个闷葫芦一样站着。熟人来打招呼,恨不得钻进地缝。
他不能受苦。
六七点菜市场人来人往。理论上他要四五点起床准备卤蛋鸡蛋花大肠醋肉之类的面。
但他要么躺在床上,错过黄金时间,要么给自己放个假。
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摊主,烧烤摊主,相处的很好,而我表哥却不行。
他们之间距离的差别不是学历,而是一种心态,一种姿态,一种决心。
我一直很欣赏洛克菲勒的一句名言:
“如果有一天,有人剥光我的衣服,把我丢在沙漠里,只有一群骆驼经过,很快我就可以重新建立一个商业帝国。”
弱者的身份永远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变成强者。
相反,真正的强者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强者,因为他的坚韧、品质和认知决定了他在任何行业都能站稳脚跟。
[S2/]03
职场上有个术语叫——可调动性。
意思是你可以从一个工作转到另一个工作,或者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然后就可以重用了。
这种能力不仅指掌握的技能,还包括态度和认知。
当一个人有了迁移的能力,无论是在IT、金融等高薪行业,还是在街边小摊、外卖等低门槛行业,都能脱颖而出。
之前有个叫姚志刚的外卖大叔上了热搜。
大叔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一名消防员,后来被分配到江苏常州的一家银行。由于表现出色,他一路干到了分公司总裁的位置。
2017年,他和战友一起创业,从事环保涂料生产。不幸的是,事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展。经过三年的坚持,他投资的200万去了水漂。
后来开始投简历,找了份外卖骑手的工作。
从银行行长到外卖骑手,虽然心里有落差,但还是决定做好。
在刺骨的寒风和烈日下,他不抱怨,不喊累,能挣一块钱。
他坚持“巧跑”而不是“死跑”,每次都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
哪里有生意,小区哪个门不能去,哪里可以走捷径。
很长一段时间,他能以最快的速度规划出每一笔订单的最佳路线。
入职一个月后,他成了配送站的“单身王”。他一个月跑完1580单,站里的年轻人都不是他的对手。
入职四个月后,他成了红星站的站长。
现在,他平均每天跑50多单,月收入早已过万。
勤劳,足智多谋,让姚志刚在银行工作就当上了行长;
当你是外卖的时候,你可以是业绩最好的那个。
一位读者曾写信给作家柳永,询问他的职业选择。
他说他现在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并不满意,想跳槽到另一个平台。
陆勇回答:
“我们在排队的时候,经常会在觉得那里人少的时候跳到那条线上。结果,你在跳的时候,会有别人从那里经过。你可能不快,但可能会变得更慢。
今天你放弃了这份工作,去了另一份工作。你会加倍努力吗?
换个角度看。既然在另一份工作中可以加倍努力,那么在现在的工作中也可以加倍努力。你也能表现的很好吗?
如果我做出了选择,我不会抱怨,我会尽力去做。"
有时候,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在于你从事哪份工作,而在于你是谁。
04
每个行业都像一个金字塔。
我们看到的月入上万的摊贩,其实是行业的天花板。
所谓从写字楼到地摊的距离,其实就是普通人和大师的差距。
这个距离有多远,取决于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
1。普通人陷入内耗,高人内心强大。
比尔·盖茨说过,学会接受不可避免的现实,学会处理缺陷带来的问题,不要抱怨。
每个人都被工作委屈过,被生活掌掴过。
沉溺于自怜,只会继续消耗自己。
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专注于工作本身,一切伤脑筋的事情自然会变得无足轻重。
2。普通人半途而废,硕士日当小卒。
在这个时代,有无数个遥远的地方供我们选择,但“选择”二字并没有写在到达那个遥远地方的车票上,而是写在“坚持”上。
不要一毕业就想着找个好工作,不要一工作就想着升职加薪。
我们不是被上天选中的。偶尔运气好,但长期积累才是真理。
3。普通人只想凑合,上级追求极致。
工作中充满了“二·二八法则”。
如果你想成为20%的人,你的努力和工作质量会超过80%。
身处一个很有前途的行业,可能不会给你很高的薪水,但是当你的能力领先于大多数人的时候,你在任何行业都可以获得更大的蛋糕。
▽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
“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只要真的每天努力,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的生活就唾手可得。”
当你敷衍工作的时候,工作也在默默抛弃你。
当你努力的时候,这就是你强大的开始。
点击喜欢[/s2/]分享给你的朋友。
本文原作者为,原文网址为https://www.toutiao.com/a7071225946233553438/,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该文有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删除,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