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生百年古都流光·我与都锦生的故事进货记忆

锦生百年古都流光·我与都锦生的故事进货记忆我是浙江永康人 80年代初,走遍世界各地的永康手艺人逐渐在家乡办厂,我也不例外,因为我之前是做木雕的,用樟木雕刻的旧家具的花鸟、山水加工各种花板。 80年代中期,随着旧家具逐渐被新家具取代,雕塑家逐渐转行。 改革开放后,农村逐渐富裕起来,盖房子的人多了起来。讲排场、请客送礼成了农村最幸福的场景。当时农村风俗习惯到亲戚朋友家喝梁酒或嫁酒,除了送礼,还要送一个中堂。中殿上,他们把某某亲友的幸福写在横梁上,落款。 所以我选择转向制作手工艺品。 1986年春节后,经永康市工商局批准,我在永康县开办了烈桥工艺品厂。 产品的初步计划是把传统的nave改成挂屏,也就是说测试用挂屏代替nave,在上面写礼物和签名。 果然市场看好,挂屏在市场上有一定的销售份额。 我家工厂后来改为生产五金产品。基本上找不到工艺品的销售票据,但找到了一份1986年5月1日银行担保的借款合同。贷款的目的是购买“织锦”。刚进杭州采购丝画的时候去了杭州丝厂,后来又去了杭州杜金生丝厂。两家工厂都生产丝绸画。最后,我选择了后者,因为杜金生的帛画。 购买商品时,请到杭州杜金生丝织厂门市部邮电路营业所。丝绸纺织厂的电话总机是21103,电报注册号是7171,帐号是594402。经理是杨少强。 这一切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杨经理很善良,热情周到,总是为顾客着想。 杨经理曾经告诉我,你是第一个从南方来我们工厂采购商品的客户。 也许是这个原因,我得到了特别体贴的照顾。 杨经理还带我去凤起路工厂参观了生产车间,并挑选了车间的产品等级。 尤其是在产品品级选择车间,杨经理认为我们是小企业,特别建议我们可以选择次品作为市场销售人员。场外的价格和正品相差很多,但是质量还是很好的。 我也“灵机一动”。有些面料在边角有轻微瑕疵。用仿木的框架把它们包起来也很好,价格也实惠。 从那以后,杭州杜金生丝织厂就在我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杨少强经理的样子已经很难回忆,但是他的好客,以厂为家的精神,以及对采购厂家的考虑,一直把他留在心里。

THE END
锦生百年古都流光·我与都锦生的故事进货记忆
锦生百年古都流光·我与都锦生的故事进货记忆我是浙江永康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走四方的永康手艺人,逐渐在家乡办起了工厂,我也不例外,因我之前从事木雕手艺,加工香樟木雕刻老式家具各种花鸟山水图案的花板。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因老式家具逐渐被新式家具代替,所以雕刻艺人也逐渐转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