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摊经济点旺人间烟火
让地摊经济点旺人间烟火本文转自:常州日报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路边小摊“原地复活”,汽车后备厢变成“集市”,小吃店、咖啡馆的小方桌摆到了梧桐树下……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日渐稳定,复商复市的步伐也在加快,我市以三堡街夜市为代表的地摊经济,带着与生俱来的烟火气,再次回到了市民身边,也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有赞同者认为,地摊经济门槛低,种类多,同其他经济类型相比看似不甚“高大上”,但是能为百姓提供便利,增加城市亲和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是城市非正规经济、市民灵活就业的重要范畴,值得鼓励与推崇。但是,流动摊点、占道经营的一哄而上,给城市治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周边道路拥堵严重,各种音响设备震天响,地摊上垃圾乱丢,凌晨收摊后满地垃圾、油渍……”这些广受诟病的投诉与问题,成为制约地摊经济发展的短板。 事实上,地摊经济由来已久,是城市治理中的难点,种种顽疾使其一直是被坚决整治的对象,尤其在各种“创建”进程中,地摊经济逐渐淡出了居民视野。但是,随着城市治理理念以及能力的不断优化,特别是基于疫情防控常态化助力复商复市的需要,管理政策不能再是一刀切式的禁止,而是要通过更具人情味的管理,给予发展的空间,这恰恰也是我们常常期待的“堵疏结合”。我们只有“放”“管”“服”三方中找到平衡点,正确处理好疫情防控、城市管理、经济发展的关系,挑战才能转变为机遇,地摊经济才能成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 “放”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既要应放尽放,又要稳步有序。地摊经济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城市的烟火味、人情味。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不仅让本地居民直接受益,也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有些集市还成了世界著名的打卡“地标”,比如泰国清迈的周末集市、美国百老汇跳蚤市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其实,世界各地都有地摊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摊经济不是低端的代名词,它完全可以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要达成这一效果,各级相关部门要制定详细、可操作的方案,制定统一的夜市摊位或者跳蚤市场准入标准、流程手续、从业资格等,采取发放摊位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从业者合法地位。在不影响城市运行、不干扰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不污染生态环境、遵照地方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有序开放城市空间。 “管”其实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既要依法依规,又要温情智慧。必须严格树立底线意识,无论如何城市的“洁净美”不能丢,正常健康的市场秩序不能乱。流动摊点、占道经营,该支持的支持,该取缔的取缔;要完善健全相关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引导商贩合法经营、文明诚信经营,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一放就乱”的怪圈。但是,也要看到每一个摊位的背后,都是一个赖以生存的家庭。处罚不是目的,规范才是根本,在日常监管中要本着人情化的原则,建立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推行柔性执法。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管理的顶层设计,把地摊经济放到整个城市的商业发展规划和城市管理当中加以考虑,比如与夜经济如何联系,与已有的商业街区如何实现差异化定位,如何突出地方经济特色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管理者细致周密的规划与设计。 “服”其实是一种治理模式的迭代,既要全面周到,又要不断创新。毋庸置疑,地摊经济的放开,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加大城市治理的难度,政策的放开背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服务保障。最大限度地服务地摊经济,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责任划分,针对性地提供贴心服务,比如组织行业培训、集中办理证照、减免水电费、搭建互联网平台等等。相关部门也需要通过磨合不断调整优化服务,比如通过新增车位、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延长保洁时间等措施,打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此外,在服务和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着眼多元化需求,又要注入本土化内涵;既要打造有品位、有特色的街区,又要构建便民服务圈,通过城市治理能力的不断升级,有效解决地摊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激发城市活力之间的矛盾。 小地摊、大民生。随着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期待看到政策制定更加人性化。只有让每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真正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体会到更多的归属感,在人间烟火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