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会消失吗?它未来的路又在何方?
“地摊经济”会消失吗?它未来的路又在何方?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是社会上的人,青年摊主作为社会一员,他们对于地摊经济的选择或坚持与社会形势是联动的。青年是有朝气的一代,在他们的身上更容易体现社会的变化,是时代的印记。01地摊的合理存在社会性的“内卷”、普遍的“同旋压力”,让不少年轻人借势摆摊,设想通过摆摊,开创属于自己更大的事业。而也有不少人摆摊最初始的原因在于失业和求职不顺,求职不顺则源于 2020 年疫情的影响。受疫情影响,经济形势下跌,对中小企业影响尤甚。在整体经济下滑的形势下,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对于人员的需求量下降,许多企业选择减少招聘,甚至解聘一部分员工,因此会有更多的求职者加入应聘队伍,导致竞争激烈。更令不少求职者没想到的是,在如今的面试中,经常会遇到众多女性求职者可能会有的困扰:性别和年龄歧视。“女性,26岁,未婚,现在 HR 的眼中,就是不稳定的代表”,HR 们将未来几年内结婚生子视为隐患。据 58 同城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 女性求职投递同比上升 8.23%;2021 年第一季度女性求职者同比均为上升趋势。女性求职人数在上升,表明求职压力也在加剧。人员需求减少,社会性的求职压力加剧,促使不少人退而选择摆摊。不管怎样,地摊经济是摊主的生存方式,都在为摊主提供利好。就个体角度而言,地摊经济可以为失业者兜底,为有心者发展爱好,为有志者拓宽职业道路,让走投无路者养家糊口安身立命。从社会角度而言,社会发展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一旦人的生存状况被挤压,地摊经济则是最简单方便的保障。就如新冠疫情后的促就业保民生举措,地摊经济成为一时的经济突破口,过渡期的好帮手。没有规划的人一心一意摆摊赚钱,有规划的人想通过地摊另做谋生,不管哪一种都表明地摊经济有其价值和合理性。五千年来,支撑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优秀品质,莫过于一个“勤”字,勤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发展地摊经济最大的意义,也许不只是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收入来源,也是在年青一代人身上唤醒勤奋、坚韧的民族特性。然而摆摊的背后,摊主缺乏的社会保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部分的摊主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诚如前文所呈现的,摆摊人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境,如果这群弱势群体被困境打败了,那他们将会何去何从,又将凭借何种方式生存?就像不少地摊摊主所说的,“如果有其他行业的选择,只要能赚钱,当然也会考虑”,而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还有何种选择。在中国,有近亿人,是灵活就业群体,或者叫非正规就业群体,生存在外地的他们,又将如何实现社会保障自由?02未来的路在何处郑人买履、买椟还珠都跟地摊经济有关,地摊经济历史悠久,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支持和发展地摊经济的朝代却为数不多,典型的只有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朝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其中就能找到面摊、饼摊、瓜果摊位的身影。而其他朝代,更多的是不倡导地摊经济,同时摆摊者的社会地位也很低,诸如秦朝的抑商政策,将商人派去充军,汉朝的“行贾,丈夫贱行也,而雍乐成以饶。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卖浆,小业也”,也可以看出摆地摊的小商小贩的社会地位很低。在当今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地摊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地摊经济的规模得到空前壮大,由于没有城管的限制,在繁华热闹的地段都会听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吆喝声。随着地摊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逐渐意识到地摊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也开始制定监管政策,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之下,地摊经济变得不那么自由。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政府对地摊经济的态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政府不鼓励也不打压,任由其发展,由此诞生了一些有名的夜市。在 1992 邓小平南方观察后,国家出台了“双创”活动,即创建文明城市和创建卫生城市,而当时地摊经济有脏乱差、污染环境食品卫生等问题,是城市治理难点。所以许多城市相关的治理部门开始排斥地摊经济。2006 年前国家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政府开始寻找解决城管与地摊经济冲突的方案,国家于 2010 年提出了“疏堵结合”的地摊经济治理政策。2019 年底全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经济受损,民生问题亟待解决。2020 年 5 月 27 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 2020 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一项项实打实的优惠政策落地,支持和鼓励地摊经济的复苏,流动摊贩的活力得到释放。地摊经济的放开加快了疫情期间的经济复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疫情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没有就业的人们就难有收入,地摊经济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中国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认为,我国放开地摊经济,至少可促进 5000 万人就业。底层的群众借助地摊经济获得维持生活的基本收入,部分年轻人可通过地摊经济进行创业,锻炼自己,为自己积累资本。可见,地摊经济对于缓解疫情带来的民生问题,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对于地摊经济,业界和民间都聚集着不同的声音,地摊经济的现实问题不得不考虑。一方面,从地摊对环境、交通等影响来看,地摊经济的确是和城市审美相悖的,从某种程度上,发展地摊经济,增加烟火气,必然要破除传统的城市审美观。不少城市为了追求所谓国际化大都市,甚至试图禁止在阳台上晾晒衣服,对地摊经济的容忍度则更低。而“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的政策,意味着转变传统的城市审美观,把人们的需求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但思维是有惯性的,旧的城市审美观不会因为一个政策的颁布即立刻转变,这也是如今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地摊经济热潮逐渐平息的原因之一。在采访中,被问到对于地摊经济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看法,每个摊主潜意识里都会有尽量不破坏环境的思维,但他们的心理仍然会担心摆摊受到限制。从某种程度上看,只有当人们打破烟火气和审美观需求之间暂存的矛盾,地摊经济才能真正落地,然而随着社会进步,这个矛盾将越来越难解决。另一方面,正如上述报道所说的,地摊受互联网的冲击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宏观上来看,社会进步,互联网发展,杭州数字经济水平高,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地摊经济领域表现明显。不少摊主明显感受到地摊人流量越来越少,生意一年不如一年。有更多的摊主都在经历着此种挑战,如何应对以及能不能成功应对挑战,都将决定着摆摊人,甚至地摊经济的命运。所以,多年后地摊将衍变成何种形态,又或者会不会完全消失,凭借摆摊赖以生存的人们,职业发展又将是如何走向,都是存疑并且值得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