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故事|411个地摊摆出人间烟火气

地摊创业故事 52℃
「本文来源:重庆日报」风卷落叶,冬日萧瑟。九龙坡区华岩镇民安华福社区民德路,时有车辆往来。路两侧护栏内、行道树下,偶有行人行色匆匆。出人意料的是,当时间刚过16时,许多人便从民安华福的各栋楼里出来,纷纷涌入民德路。每天下午4点至晚上11点,九龙坡区华岩镇民安华福社区民德路因411个摊位规范有序经营而成为社区最热闹的地方。受访者供图行道树下,地上的白漆画框内,标有数字。大家各归其位,开始了当天的摆摊售卖,服装、蔬果、卤菜……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民安华福社区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由此开启。274号摊位,39岁的雷明星已摆好自己的卤菜摊,等待顾客光临。他已在社区里卖了9年卤菜。无序占道经营无“赢家”10年前,作为重庆首个公租房小区,民安华福社区开始入住居民。“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人员结构复杂。”民安华福社区党委副书记罗静介绍,民安华福社区共1.9万户5.1万居民,大多经济收入有限。当时,民安华福社区仅有一个临时农贸市场,根本无法满足大家购物需求,这让许多收入有限的居民看到了商机。“最多的时候,社区里有近500个摊位,每天下午5点以后在民德路自发形成一条商业街,水泄不通,更别说车辆通行了。”民德路,是民安华福社区的中轴线和主干道,90%以上的社区居民和车辆由此通行。夜间占道经营,不仅严重堵塞交通,产生的噪音还严重影响社区居民正常的生活作息,夜市散场后更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更让罗静等社区干部头疼不已的是因抢占摊位引发的争执、流血事件,“都想抢占地段好,人流量大的地方,有些用石头压着布袋等物品占位置,有的干脆用油漆在地上写上名字占位置。”民德路地摊的火爆,让临时农贸市场门可罗雀,原本在临时农贸市场里租有摊位的雷明星也推着卤菜车加入了抢摊占位的队伍,“吵架肯定是遇到过的,没和人动过手。”“打‘赢’了进派出所,打‘输’了进医院。”在罗静的记忆里,当年,因抢占摊位引发的流血事件并不鲜见,“这加深了居民之间的矛盾,还加大了社区管理的难度,没有谁是赢家。”规范管理让摆摊“有奔头”解决占道经营存在的种种问题已迫在眉睫,可怎么解决,却也是个难题。“不准摆摊不现实,毕竟几乎每个摊位背后都关系一个家庭的生存质量。”更何况,地摊经济很好地弥补了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让社区有了烟火气。罗静等社区干部达成了共识,“对于居民摆摊,只能疏不能堵,进行规范管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于是,社区对所有摆摊居民进行了三轮摸底调查,发现400多个摊位中的经营者中,社区居民占比超过90%。2014年12月18日开始,民安华福社区暂停了所有居民的摆摊经营,“我们对社区所有适合摆摊的区域进行了调查,然后因地制宜,用白色油漆画出摊位、再进行统一编号。”由此,民安华福社区画出了411个面积为2至3平方米的摊位,并分为日杂百货、副食品和蔬果三个区域。当年12月底,华福小学操场,1000多名社区居民现场见证了摊位的公开摇号抽签,411个摊位各归其主。雷明星拿到了274号摊位,“生意不错,社区又规范管理了,让我觉得干这个还是有奔头。”“只有社区居民能在这些摊位经营,每个摊位有摊位证,有摊位号、摊主姓名、照片、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信息。”罗静介绍,日杂百货摊位每个月交纳100元的清洁费,副食品和蔬果类摊位每个月交纳150元的清洁费,由社区统一雇请清洁人员进行清扫保洁,“我们不收取任何摊位租金,也不允许摊主进行转租,并制定了退出和新加入的管理办法。”411个摊位成“创业苗圃”民安华福夜市正式亮相后,社区将其称之为“创业苗圃”。“我们希望通过‘创业苗圃’能解决部分居民的就业、创业问题,同时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罗静如是说。繁华而不喧嚣、热闹而不杂乱。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天傍晚到夜间23时,“创业苗圃”熙来人往,成了民安华福社区最具人气的地方。“生意好的时候,我一个月能赚一万五左右,差的时候也有五六千。”靠着小小的卤菜摊,雷明星让一家四口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不过,“创业苗圃”繁华的背后,却潜藏着新的危机。“渐渐地,我们接到一些举报,反映有些摊主将摊位转租了。”民安华福社区安心创业党支部书记李焱告诉读城记者,“摊位生意很好,但每个月仅需要交纳100多块钱的清洁费,社区内外很多人想加入,这让一些摊主动起了‘歪’脑筋。”在对摊位的清查过程中,李焱发现,一些摊主自己不经营,而是以每个月3000元甚至更高的价格将摊位转租。后来,这些摊主被一一劝退。除了转租,“占摊”“越线”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些人看着旁边的摊主当天没出摊,就多占位置;还有些将摊位摆出了白线范围,其他摊主就跟着往前挪。”李焱介绍,“占摊”“越线”让原本有序的经营又陷入无序,再加上部分摊位经营烧烤、夜啤酒,引发了居民新一轮的投诉,“我们对这些行为一一规范,又规定任何摊位不准使用明火,这才有了今天秩序井然的‘创业苗圃’。”从摆地摊到“小老板”至今,创业苗圃已经为近2000名社区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有许多居民从摆摊起步,成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小老板。今年39岁的方建华,6年前还是一个无收入来源、无一技之长的失业青年。“我老家是巫溪的,之前在一个商场做后勤。”民安华福社区居民方建华,因为母亲生病,不得已辞去工作,全身心照顾母亲,生活一度十分拮据,便也想在“创业苗圃”申请个摊位。在日杂百货区有摊主退出后,成功“补位”的方建华东拼西凑了2000块钱,到批发市场进了点钥匙扣、指甲刀、袜子这些小商品。虽然利润微薄,但人生第一次创业的方建华,在“创业苗圃”的政策扶持下,第一年月均收入就超过了3000元。随后几年的打拼,让方建华的收入逐年上涨,“多的时候能上万元,最少也有五千多。”累积了诸多创业经验的方建华不再满足于在“创业苗圃”摆地摊,他的眼光瞄准了民安华福社区的“创业大市场”,继续扩大规模经营日杂百货。在非经营时段,九龙坡区华岩镇民安华福社区民德路干净整洁。受访者供图“‘创业大市场’是为了鼓励在“创业苗圃”经营成功的居民继续扩大规模设置的。”李焱介绍,“创业大市场”目前有37个门面,合计1000多平方米,门面租金远低于市场价。如今,方建华已租下了“创业大市场”的8个门面进行经营,还在大渡口租下了一个80余平方米的门面。和方建华不同,经营花卉生意的李超婷虽然也租下了“创业大市场”的门面成了一名小老板,但她依然会在夜间到民德路摆地摊,“看着下班的人在我这里带一束花回家,感觉挺温暖的。”如今,雷明星也租下了“创业大市场”的门面,却是将其当作仓库。每天下午,他依然会推着卤菜车准时出现在274号摊位,“我喜欢这里的烟火气,这里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