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城市观察丨零点后的南昌夜市 遇见不一样的热情

地摊创业故事 59℃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体媒体记者杨文超报道:冬日午夜的南昌已逐渐安静下来,多数街头巷尾已经很难再见到路人。在黑夜的“掩护”下,原本已经归于沉寂的中山路上,一个“神秘”的集市正在悄然展开,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召集着三五成群的食客。从上饶烤鸡腿到土家酱香饼、南昌炒米粉到关东煮……沿街摆开的数十个夜宵摊点。零点的夜市,深夜的美食。午夜时分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凌晨三点陆续四散而去,给南昌的夜,画上了句号。夜生活“下半场”从今年年初开始,每到晚上12点,阿帆便会在八一馆地铁站外的空地上支起自己的烧烤摊。数十位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或骑着三轮车、或推着手推车的夜宵摊主不约而同选择在这里营业。八一馆地铁站位于中山路和象山北路交界处,也是南昌地铁1号线、南昌地铁3号线的换乘站,两条地铁线几乎串联起南昌所有行政区,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南昌最繁华的地方。阿帆摆摊的地铁口附近坐落着珠宝街、万寿宫、八一起义纪念馆等打卡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特种兵”。“外地游客和本地夜猫子”是大部分摊主的目标受众。一张折叠椅一方天地沿街摆开的夜宵摊点灯光闪烁,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气,这些以小吃为主的夜宵,价钱几元至二十余元不等,从海鲜到烧烤,从主食到水果,几乎每一种夜宵都能在这里找到它的位置,每个摊点都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着食客们,形成一个美食集市。这些夜宵摊主们之间,似乎有着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他们并不会争抢摊点。每个人都默默把摊位摆在属于自己的位置,安静地等待着客人的到来。这种默契和互相尊重的态度,使得整个夜市的氛围显得和谐而有序。一些摊主还特意带了折叠桌椅摆在摊前,食客们有的独自一人宁静享受美食,有的则和朋友围坐在小桌一起畅谈天下。简单桌椅为忙碌生活营造出放松自在的一方天地。收入多时月入万元阿帆来自萍乡,租住地在离中山路不远的墩子塘,此前在工厂打工,今年才加入摆摊队伍。与一起摆摊的大爷大妈们不一样,阿帆今年才19岁。“打工工资不高还不自由,摆摊收入多的时候,一月也有一万块,所以就坚持了下来。”阿帆说,对于经营夜宵他也有自己的诀窍,“中山路附近晚上在酒吧、剧本杀店、麻将馆玩的年轻人很多,不少人路过会顺道买点东西吃,所以我做烧烤最畅销。”聊天的间隙,阿帆一边大声招徕路过的男男女女,烧烤的香味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凌晨1点还没到,准备的烧烤食材已经所剩无几,“最近天冷,生意远不如夏天,但今天运气不错,早知道多拿点食材上车。”阿帆的摊点由一辆电动三轮车构成,每天下午开始,他都会把肉类、蔬菜一样样串好,尽管这个摊点非常简单,但阿帆却把它打理得井井有条。遇见南昌的“人情味”和“乐观”阿帆的旁边是一家卖炒粉炒面的地摊,摊主罗师傅是南昌本地人,他说,自己曾经也在一家小饭馆做厨师,“我颠勺还可以,但小饭馆两三年前关门了。”罗师傅尝试做了一段时间保安,但因为年纪已经快60岁,身体逐渐吃不消,所以现在每天晚上出来摆摊。罗师傅并不是唯一一个在夜市摆摊的中老年人,除了个别像阿帆一样的年轻人,这片夜市中摆摊者多为年龄超过50岁的南昌本地人,多数已经退休。虽然摆摊收入不高,“冬天晚上可能一百块都赚不到,周末相对好一点。”但因为他们的儿女基本都已经成家,还有小孩要养,为了大家庭生计,这些中老年人选择通过夜市摆摊来补贴家用。来南昌旅游的武汉大学生邓同学对不经意间发现的“鬼市”颇有兴趣。原本她已经在万寿宫游览完毕准备回宾馆,但突然发现白天路过的地方竟然成为夜宵集市,于是又留了下来。她说:“南昌的夜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其他网络宣传光鲜亮丽的网红打卡饭店不一样,夜宵摊主大爷大妈非常热情,就像邻居一样让人非常舒适和放松,充满人情味,在他们身上能看见南昌人的坚韧和乐观精神,让外地游客体验到南昌的另一面。”散去后留下整洁的街道凌晨3点,当最后一批食客离开,夜市的灯光逐渐暗淡。然而与众不同的是,这片曾经热闹的街头并没有留下常见的夜市痕迹——满地的垃圾,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街道。摊主们轻手轻脚地将使用过的餐具放入垃圾桶,将剩余的食材妥善保存,将摊位周围的地面打扫,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专注与用心,仿佛是对“夜市”最深情的告别。这背后的秘密其实并不复杂,而是每一位摊主们内心深处对这片夜市的热爱与尊重。他们知道,凌晨的中山路是他们的生计来源,谁也不想因为卫生、环境等问题,被投诉被举报,甚至最后被取缔。因此,保护它、珍惜它成了每个摊主不言而喻的责任。他们的脸上没有疲惫,只有对这片夜市的守护,在他们的努力下,深夜的街头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次日第一缕阳光洒向中山路,它没有被垃圾和混乱所困扰,仿佛经历了一个美妙的梦境。昨夜的繁华与喧嚣只是一场“奇遇”,中山路以一个最美的姿态迎接了它,而在南昌这个城市里,还有不少这样地方、这样的故事,正在悄然发生和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