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0余年花费上百万元成为民间收藏军功章第一人 他用6000余枚军功章讲述历史向英雄致敬

地摊创业故事 88℃

有人收藏名人字画,有人收藏奇石珍宝。但在沈阳,却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拥有6000余枚军功章,成为“民间收藏军功章第一人”。“每枚军功章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历史,这些军功章就是我表达对英雄崇敬之情的一种方式。”

他叫陆君祥,是沈阳水泵厂党校退休教师。虽然未曾从军,如今却用别样的方式,向军人、向英雄致敬。

结缘

一场英雄事迹报告

开启收集之路

1980年,陆君祥收听了一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战斗英雄事迹报告会。比浴血奋战的感人事迹更吸引他的,是英雄胸前闪闪发光的军功章。于是,陆君祥用了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换回一枚对越反击战军功章,正式开启了他军功章收集之路。“军功章对军人来说是崇高荣誉,不仅是国家和人民对流血牺牲和无私奉献者的褒奖和鼓励,更是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记录、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值得后人铭记和传承。”

从此,陆君祥一有时间就往旧物市场跑,看到军功章就买。随着收藏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丰富,他已不满足数量上的多少,而转向了藏品的精致,收藏的足迹也遍布了全国100多个城市,光是火车票和飞机票就攒了好几厚摞子。

执着

将“珍品”收入囊中

他倾尽所有

1985年,陆君祥在钱币市场上发现了一枚淮海战役的一等功奖章,卖主开价1200元。陆君祥把妻子和自己刚发的工资,连同准备买家具的钱都给了卖主。

还有一次,陆君祥在地摊上发现一枚红军时期的二等英模军功章。当年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在红色首都瑞金发行了一套“红星奖章”,奖章分一、二、三等。这枚二等“红星奖章”卖主开价3万元,陆君祥没有那么多钱,于是他央求卖主千万不要将这枚“红星奖章”卖给别人,半个月他东借西凑,终于凑足3万元,买回了这枚军功章。

这些年,陆君祥生活十分节俭甚至有些苛刻,舍不得往家里添置“大件”。但对于相中的红色藏品,他却出手“阔绰”,少则上千元,多则三五万元。30余年时间,在收集军功章这件事上花了多少钱?陆君祥有些羞赧:“上百万元是有的,说起来,还真有些对不住我的家人,只能对他们的支持说一声感谢。”

感动

理解比金钱重要

收获英雄后人馈赠

1997年6月的一天,一位男子找到陆君祥,拿出父亲当年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获得的一枚解放奖章和抗美援朝“保卫国家”奖章及证书。来者只留下一句话:“不要钱,你做的是好事,作为英雄后代,我只想尽点力。”

老英雄孙明芝曾在朝鲜战场创下用高射机枪打下美军飞机的奇迹,他因此荣获了一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旗勋章。战后,孙明芝不以功臣自居回乡务农。1995年《人民日报》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陆君祥从报上看到老人胸前佩戴的军功章中,没有那枚分量极重的“国旗勋章”,便找到老英雄,将自己收藏的一枚朝鲜国旗勋章赠送给他,弥补了老人遗失勋章的遗憾。

如今,陆君祥“收藏家”的名声在外,他的军功章也算得上无价之宝,因此不断有老板慕名找上门来,欲出巨资购买,可陆君祥对他们说:“军功章是国家的,不是我个人的,自己收藏军功章是义务的。你开出天价我也不卖!”

骄傲

藏品被“军博”收藏

填补文物收藏空白

走进陆君祥的家,书架里摆的,柜子上摞的,角落里堆的大箱小盒数不胜数。“具体多少枚已经数不清了,但是6000多枚肯定是有的。”30多年来,陆君祥收藏的军功章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国内同类收藏家。

陆君祥收藏的军功章大致分为: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其中1949年由“东北军区”颁发的20克纯黄金打制的“特等荣誉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1935年获得的由纯黄金和纯白金制成的“列宁勋章”,都是红色收藏中的极品。在陆君祥的藏品中,有一套4枚新四军军功章,分别是特等功臣章(背6号)、模范奖章(背20号)、二等功臣章(背323号)和三等功章。这4枚军功章弥补了新四军历史中文字资料的不足和其他史料的欠缺,是对新四军历史研究的有益补充,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1998年12月,时任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馆长的袁伟少将等人,专程到陆君祥家里品评藏品,当场征集了10枚军博没有收藏、但对展示我军历史弥足珍贵的奖章。

2017年,他把自己倾注大半生心血收集来的成千上万枚军衔、军功章全部捐赠给了辽宁省慈善总会,当年获得“2017年度感动沈阳人物提名奖”和“沈阳市道德模范”称号。十几年来,陆君祥在全国各地举办100多次军功章展览,在沈阳也举办了50多次展览。陆君祥表示,他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办一个国家级军功章博物馆。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苏慧婷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