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 看振兴民族服装产业向链而行!一个山区农业乡镇的产业突围

地摊创业故事 61℃
望谟县边饶镇坎边村是远近闻名的布依族村寨。一年四季,不少当地群众都喜爱身着布依族传统服饰……在自家服装店里缝纫机“哒哒哒”的响声中,40多岁的个体工商户陈小车打开了话匣子。望谟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民族服装制作这一传统产业近些年风生水起。边饶镇地处望谟县西北角,是安顺市和黔西南州结合部,布依族服饰制作技艺是当地布依族女子世代传承的指尖上的艺术。在当地人眼中,布依族服饰是相伴终生的宝贝。在边饶镇,从布到衣的民族服装产业初具雏形。现在,当地越来越多群众投身布依族服饰产业,一步步实现“指尖艺术”转化为“指尖经济”,靠一双巧手绣出乡村振兴锦绣图景。触网电商平台 提升产业规模每个周五,在布依族聚居的坎边村,布依乡场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尤其是出售布依族服饰的店铺和摊位,遍布这个河流横贯、群山环抱的小山村。整个坎边村犹如一个布依族服饰露天T台秀,男女老少都喜爱穿着民族服饰。“衣服、头饰和手工包都有,喜欢的家人们可以私信我下单……”来到个体工商户陈小车开在坎边村的门店,她正在网络直播,熟练地向上万粉丝们介绍着店内种类繁多、花色多样的布依族服饰。见证着坎边村布依族服饰的走红,在坎边村从事多年销售生意的陈小车感触颇深。推着板车在周边乡镇摆地摊起家,摆摊7、8年后,2018年在坎边村开起一家门店,逐步打响了名气,“布依族服饰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各地慕名而来的客商联系我买衣服,望谟县城、兴义等地的都有,好的年份一年销售额20多万。”“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小小一根绣针,绘就一个个“陈小车”的致富增收“锦绣图”,成为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渠道。初步测算,全镇民族服装产业年产值近百万元。“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的布依族服饰,尤其深受年轻人青睐。这是未来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发扬光大民族文化,陈小车显然有更多打算。电商与民族服饰相结合,把这山区小镇特色产品,带到更多消费者的手上。如今,通过电商、线下订单等方式,边饶镇乃至整个望谟县的布依族服饰正逐渐走向各个城市,焕发出全新活力。释放多元价值 产业链条初现秋日里,边饶镇坎边村缝纫机“哒哒哒”的响声此起彼伏。令人欣喜的是,其中还夹杂着自动数控绣花机的轰鸣声。“我的厂里有全镇目前唯一的自动数控绣花机,我曾在广东的绣花厂当过技术员,熟悉编程软件。绣花布等销往安顺、贵阳等地,一年收入估计有30多万元。”望谟县阿富电脑绣花厂负责人杨小修的心里暖洋洋的。从打工者变成小老板,布依“男绣娘”杨小修的励志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从外出打工到当上老板,杨小修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凭借自动数控绣花机强大的生产能力,杨小修的绣花布生意很快在全镇脱颖而出,客户遍及黔西南州各地以及贵阳、安顺等地,甚至还有云南的客户慕名而来,签下一批批订单。边饶镇坎边村党支部书记张安秀介绍,镇政府驻地边饶村,仅自发开设的服装加工店就有近十家,其中包括专门加工土布、绣花布的家庭工厂,每逢赶乡场,售卖布衣服饰的摊位多达40余个。布依族服饰是当地特色突出、产业带动力强、辐射面宽、助农增收效果好的“土特产”,下一步,当地打算加强产销对接,为布依族服饰产业牵线搭桥,做好“土特产”文章。升级产品品牌 擦亮“金字招牌”而立之年的黄校武是土生土长的坎边村人,曾外出当过几年木匠,靠着苦干攒下一笔积蓄,回到边饶镇开起挖机。前些年,黄校武在家带孩子的妻子王小梅眼,看着一位位同村妇女摆摊卖布依族民族服装,也闲不住了。在黄校武支持下,王小梅也做起了服装生意。“一件衣服售价200元左右,成本100多元,布料占大头,要是坎边村的土布能满足需求就好了。”问及未来打算时,黄校武坦言,希望有人开个布料加工厂,更多的布料能够在坎边村生产,减少运费成本,“小作坊要变成加工厂,希望自己能早日开上加工厂,帮助全村的同行降低成本,带动更多乡亲致富。”越来越多黄校武这样的有技术、有头脑、有闯劲的致富带头人选择回乡干事创业,投身民族服装加工产业等乡土气息浓厚的特色产业,通过电商、线下订单等方式,帮助边饶镇乃至整个望谟县的布依族服饰等“土特产”逐渐走向各个城市。当前,边饶镇当地民族文化产业的支柱——民族服装产业,还存在链条不长、品牌不强、工艺较弱等短板。瞄准短板,边饶镇尝试推动走出一条挖掘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路子,串珠成链,带动全镇12个村实现共同发展,挖掘乡土传统文化,用好“土特产”资源,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贵州“土特产”资源丰富,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可喜的转变正在涌现,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贵州各地正做好“土特产”文章,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淳编辑 邓钺洁二审 袁鹏三审 刘莹